随感
“给我静默,我将向黑夜挑战。”
——纪伯伦《沙与沫》
今天上午我们前往北京大学。
比起北大,我更喜欢叫她燕园。漫步在北大校园里,仿佛置身于一座园林之中。北大校园本就是圆明园的一部分,无论是在未名湖畔,还是在朗润园中,抑或是不知哪里的林荫小道和各个教学楼与办公楼,随处可见中国古代园林建筑的高超技艺和设计者的独具匠心、建筑者的精益求精。
我觉得北大校园的氛围异常奇特。到处都弥漫着一种古朴与新锐相结合的气息,仿佛空气中就播放着缓慢轻柔的乐曲,笛声悠扬、琴声悦耳,令人不由得慢下脚步,好像整颗心都沉到了未名湖畔一般。我尤其喜欢未名湖畔的景色,湖面平静,时不时泛起晕圈,偶有一两只小鸭在湖中浅游,它们也不怕人的,哪怕被游客们手指着议论、被闪光灯照来照去,也不为所动,那份平静和镇定不禁让我莞尔。
湖上有一座石拱桥,桥身有三个桥洞,节约材料也利于排水;这座桥由大块石料筑成,桥上供游人行走的桥面由大理石铺制,如果你仔细观察的话,桥上的每两个扶栏之间的图案都经过精雕细琢。湖周围种着许多柳树,柳条都垂摆在水面上,像是在对镜梳妆一般的恬适;微风轻轻起,柳条随风摆动,撩动心弦,与周围的风景构成和谐的画面,随处皆为风景,处处皆有风情。
我们还参观了北大的博物馆等,走在榆树之下,米粒一样的花粒儿落了一地,北大独特的建筑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朱红漆的大门颇为醒目,门檐分为两层,层次分明;砖瓦上的风景画多为水墨画,多是瀑布清泉、云烟雾海、花鸟朝凤等等。经过岁月的洗礼,虽有所残损,但丝毫没有影响整体的美观与雅致。北大的建筑才是我心目中真正的北京的建筑。冬日的阳光照耀在房檐上,朱红的大门缓缓敞开,亲切的北京话在大街小巷此起彼伏,空气中的雾气使气氛热闹起来,生活的烟火气尽显无疑。而园林特有的雅致美观,北大也一点没差。丛林中冒出的一座亭子,建筑都藏身于高大的古树中,甚至还有灵活蹦跳的松鼠,嫣蓝色尾巴的云雀……整个北大校园将自然之美与人文之美完美地融合在一起,经过漫长历史的洗礼,更加厚重,更加质朴。
晚上我们看了纪录片《美丽化学》,主要是化学实验过程。当这些看似普通的溶液经过稀释后,随着Ph值的改变而改变自身颜色时,我感到异常新奇。每一种溶液原来都有这么多种颜色,原来简单的水的稀释就能产生这么神奇的化学现象!在化学反应中,往往伴随着沉淀、气体产生等化学现象,当银沉淀时,就像深水炸弹投入水中,瞬间产生了绚丽夺目的云雾,像花朵一样迅速绽开又迅速合拢,烟状的蘑菇云像中了魔法一样在水中生长。
银树反应时则更为奇特,像大雪后的松树林,枝干上像在生长雪花片,气泡膨胀浮起,仿佛能听见松动的声音,像踩在厚重的枯叶上的声音。银片的反应像宇宙的星河变化,星河随着宇宙的大风暴飞速地涌动着,正如我们像大海中的一条小鱼随着波涛和白浪追随太阳,渺小而有着向上的动力。
铁的燃烧就像绚烂的烟花表演,火焰在风的作用下,像一把扇动的云纱扇,不经意间就释放出神秘与优雅的美;碘钟溶液里云雾缭绕,倘若我们变得很小很小,那么身处溶液中,是不是像在迷雾森林里游走一般呢?磁子因为电而转动不停,我的思绪也飘忽不定……
今日感想就到这里啦。有被松针刺痛后的不甘才更感松子的美味,有面对困难的坚定才更觉坚强可贵!愿循理创新班之旅一切顺利!
(董雨洁)
随感
今天是人生中的大日子,因为我们第一次踏入了北大、清华的校园。北大校园给我的第一印象就是笼罩全校的文化气息,浓厚而清新。比如生物楼,周围尽是茂密成荫的古树,也不知道陪伴了这座校园多少个日日夜夜。由于当时是阴天,前不久还下过小雨,加上这沧桑的古楼,让人沉浸在一种回忆往事的气氛中……
然后,我骑着共享单车在校园溜达,不禁感叹:北大的绿化空间真是大!不论幽幽小径,抑或是宽敞大道,都是绿意葱茏,有一种青春的活力……
接着便去游览享有盛誉的未名湖。漫步于湖畔,杨柳青青,垂下纤细柔软的枝条,有如刚刚洗完头发的女子,婀娜多姿。湖面上几只小鸭戏水,荡起涟漪。安静时水面如镜子般,倒映人影、楼影、树影。当目光不再聚焦,一切化为朦胧的风景,我幻想着烟雨氤氲、近水楼台、烟波浩淼,还有夹杂着泥土青草芬芳的空气,我好似处于一幅画里,一幅精妙绝伦的图画……
“天青色等烟雨,而我在等你。”
何谓极美?徜徉在北大里的方是极美!
何故?
知识、历史、人文、底蕴、古楼以及积极向上的青春气息,此之谓极美。
不由得吟起冉长春的《未名湖畔》——
客戏游鱼近,柳展暖风亲。春桃悄绽蕾,恐惊读书人。
三年后诸位再于此相聚,岂不美哉。
(张军)
.jpg)
.jpg)
.jpg)
.jpg)
.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