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
我是高三英才16班,王梦琪。今天我讲话的主题是《倾听有方,沟通有效》。
会说是一种能力,会听是一种智慧。如果说倾听也需要学习,有些人便纳闷起来,想着,我们几乎无时无刻都在倾听呀!我们的确是听了,不过很多情况下,我们采取的并非主动倾听,而是因为可以听见就去听的被动倾听。
许多人都会有这样的疑惑,两人谈话时,总有一方说着说着就没了声,草草收尾。兴致勃勃变得意趣阑珊,气氛也尴尬起来,这到底是为什么呢?
大家一定能想到,这是因为说话者未能收到倾听者的积极反馈。沟通是一个双向的互动过程,认真倾听,积极地给予反馈是高效率交流的关键途径。在他人说话时,我们可以像主持人鲁豫一样,直视对方而并非心不在焉,适时地问上一句:“那然后呢”,并附有点头和微笑。这不仅给对方增添了勇气和信心。也鼓励了对方继续谈论的欲望,最终能够收获一场愉快的交谈。在此,特意要注意的有一点,就是耐心的保持。耐心作为一个抽象的概念较难理解,许多人因为不知具体方法而错把忍耐当成耐心,这是破坏良好倾听的一大杀手。
因为忍耐的出发点是鄙薄,耐心的源头是认可和尊重,所以我们首先一定要区分和辨别这两个看起来相似的词。
其次,请听完说话者的言论再发表自己的观点,这就是耐心在倾听过程中最直接的表现。
可能有人会疑惑:就这么简单?其实这只是看起来容易,要知道,大多数人在别人说话时都是来不及等别人发表完意见,就提出了自己的质疑,或者是直接忽略自己觉得不耐烦、不想听的部分,只琢磨着接下来自己该怎么倾诉。这样太早中断耐心,就会导致敷衍的回应。再加上我们往往觉得自己的观点都是正确的,别人眼中的世界和我们看到的世界都是一样,别人观点要是和我们不同,就一定是别人受了蒙蔽,于是我们更容易犯自以为是的毛病。如果说话者和倾听者都倾向于说教对方而非试着换个立场反向思考 ,沟通的效果会因此大大降低,获取有效信息的时间也将耗费更多。身为学生,我们几乎每天都通过听老师的讲演来学习,那么同样的时间里,为什么听课效果大不相同?原因就在于听的方法也有高低之分。
众所周知,从耳朵接收到信息,到大脑处理信息,这一过程并不完全同步,因此听到下一句话时,想的仍然是第一个知识点,连贯性不强,次数一多,思路跟不上,精神不由自主地发散起来,就会导致我们日常所说的“走神”。“走神”的短时间内,我们漏听了一部分知识,可再集中注意力去听,总有一些疑惑的地方,就是是老师在我们走神时强调的。前后衔接不上,可怎么办呢?
这时,我们“聪明”地运用自己知道的信息,自动把大脑中的空白补齐,不管合不合适,反正把体系填充完整了,还因此产生了游刃有余的良好自我感觉。因为回神后,发现自己即使走神似乎也能应付情况,干是心安理得地再次走神……一旦这样的恶性循环开始,注意力就会越来越难集中,直到下课铃响,舒叹一口气,觉的充实满满,然而面对作业本上的基础题也无从下手时,急的面红耳赤,也不知哪里出了问题。有句话叫“交谈中最大的错觉就是别人的话,你都听懂了”,也从某个角度反映了上述情况的普遍性。
那么怎样才能集中注意力聆听讲演呢?
首先,意识到自己在倾听中会出现走神情况,并在心中暗暗警惕,一旦思路开始扩散,就提醒自己要专心,不去想其它杂念。
其次,在听的过程中最好保持与老师一定程度的目光接触,老师的表情和目光能提供给我们一些暗示,也能提醒我们专心,再结合所听知识,可以更有效的吸收和学习。
第三,尽量不一昧埋头苦记。因为记下内容,课后翻看,是一个人单独“热剩饭”的摸索。听取老师的引导与强调则更能加深印象,下课后补记就相当于回顾了一遍。课堂时间宝贵,难以倒回,笔记却可以随时补齐。孰轻孰重,想必大家自有定夺。
最后,我想送大家一句话“听而不闻就是在浪费时间”。
我的讲话结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