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敬我春秋
来源: 本站原创   点击数:3397   更新时间:2021年03月29日

IMG_8230_副本.jpg

IMG_8243_副本.jpg

IMG_8278_副本.jpg


敬我春秋

谈及中国五千年的浩繁卷帧,可能大家首先想到的便是经典文化。唐词宋词元曲,楚辞汉赋晋文,犹如王冠上的明珠熠熠生辉。在经年累月的耳濡目染中,我们诵念“蒹葭苍苍,白露为霜”,吟哦“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我们赏关山月,饮兰陵酒,听湘驿之声,佩青霜之剑。那长阶的秋霜,中天的明月,镜中的花影,念所念之人,叹有感之事,句读便如飞鱼跳跃海面,在白纸上排出跃金的词句——这就是我们的诗词歌赋,我们的古典文化,而以上种种有一个名字,叫诗词的意象。


余光中先生曾写过:“烧我成灰,我的汉魂唐魄仍萦绕在这片故土。”为什么我们对于自己的诗词感到亲切熟稔?仔细拆解一句诗,不过是名词、形容词、动词的结合,几个助词作为黏合剂,字面表达的意思极其有限,举一个最简单的例子:《静夜思》中,李白写“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翻译成白话文,不过是诗人抬头看一看夜晚的月亮,低下头来思念自己的家乡——何其平淡,在中国人的眼里又何其意味深长啊!因为我们能看到李白的明月,那绝不是哈勃望远镜下的环形山。一千年前的月亮还未被触碰,没有万户山和祖冲之山,只有嫦娥与玉免。李白的明月是相思与惆怅,苏轼的明月是“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李益的明月是“回乐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正因为我们懂得意象的延伸性与丰富性,我们才能抵达历史长河的彼岸,去贴近诗仙的脉搏,聆听自然的心跳。
意象的形成要经过时间的淬炼与雕琢。当一代代诗人的生花妙笔赋予它新的含义,它便不再仅仅是单纯的自我,而是历史的遗音与情景的再现,当我们阅读篇篇边塞诗,看到的黄沙烽火,大漠孤烟,胡笳琵琶,燕山明月,如同亲身来到萧瑟荒凉的北境。在这里,霍去病曾封狼居胥,饮马瀚海,匈奴悲泣“使我妇女无颜色,使我六畜不蕃息”;在这里,岑参曾置酒高堂,对胡天八月的塞北,赏万树千枝的梨花雪;在这里,高适曾举目远眺,挥毫而成“大漠穷秋塞草腓,孤城落月斗兵稀”。当漠北的天空被如血残阳染红,当长缨剑戟在月色中折射出冷冽的寒光,当金鼓擂动,角声满天,吴钩霜月明,大漠便不再是大漠,而是征人的战场,思妇的断肠乡,落日也不再是落日,而是燃烧的烽火,边疆的战士日夜戍卫着一轮死去的太阳……


这是深埋在炎黄子孙血脉的意识与战栗,仓颉带来了文字,燧人氏带来了光明,白泽带来了智慧,而我们今日抚上泛黄的书页,依旧能感受到灵魂深处的喧嚣与共鸣,那一个个或庞大、或微小的意象,连接了过去与将来,唤醒了种族与血脉,渗入到文化的方方面面,早已深深镌刻在我们的骨植里,密不可分。


在各种各样的语境中,相同的意象也可能是不同的深沉情感的载体和寄托。“岁夜高堂到明烛,美酒一杯声一曲”,酒是欢宴的象征,投壶射箭中的助兴剂,“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酒是对友人的依依惜别之情,是天涯若比邻的慷慨豪迈。“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酒是无法安放的怀念与闲愁,也是独行月下的悠然与寂寥……在不同的诗句中,我们高歌痛饮三百杯,也曾月下独酌无相亲;我们酒酣胸胆正开张,也曾绿蚊新醅小火炉。欢笑时,泪洒时,得志时,失意时,古人斟上十帆,于是酒入豪肠,伴着酿出的三分月光,便成就了半个盛唐,今天的我们理解意象时,只有知人论世,见微知著,才能于平淡中见真,于静默处体味隐秘而细腻的情感变化。


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那些先贤至圣、才子词人、无双国士、风流书生,早早地湮没在时光的长河中,幸得尚有春秋语录、董狐料理,我们才得以捡拾旧日的吉光片羽,执果索因,寻根究底,透过千年前的意象,去领略魏晋名士之风,唐宋才子之雅,明清义士之志,去揽青天明月,去窥雾中之花,去临万丈深渊,去往无人之境。


六朝旧事随流水,多少辛酸、狂喜、悲凉、惆怅、欣悦、思念、意气、情感寄于天地,又凝成风霜雨露,有风吹过时,寻常景物便也沾染了诗人的色彩。于是山陵是旧知的哀思,杨柳是离别的絮词,剑戟是报国的死志。于是,世间万物去赴一场诗词歌赋的飨宴,亘古光阴,万千川流。春来抱死赴尘埃,于是群山几处,海亦不苦。



上一篇: 你就是最美的循理人
下一篇: 没有风暴的海洋是泥潭

安徽省寿县第一中学 皖ICP备09011360号-1 皖六公网备3424012012033
地址:安徽省六安市寿县新城区楚都大道与状元路交叉路口 邮编:232200 电话:0564-2766233
Copyright @ 2009-2010 皖西电脑提供技术支持六安新闻网 All right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