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淮南市首届中小学、幼儿园教研先进单位、优秀教研组、优秀教研员评选结果,我校语文教研组荣获“淮南市优秀教研组”荣誉称号。


在教育教学实践中,一中“语文人”认真学习领悟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四有”好教师的重要指示精神,立足高素质,追求高标准,爱岗乐教,用心负责,尊重学生,有德有范,用心站稳三尺讲台,用情讲好教育故事。
传带。开展“青蓝工程”师徒帮扶结对子活动,坚持传、帮、带是语文教研组的传统。“一年入门,三年出师”,师傅要关心徒弟思想进步,积极传授教学经验,并指导徒弟制定每学年专业发展计划、给徒弟上示范课、听徒弟课。徒弟要关心师傅,虚心向师傅学习教育教学经验,刻苦钻研教材,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教研组还为青年教师制定了三年内发展的计划,让青年教师能够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王安逸老师带领青年教师开展“先学后教,以学促教”课改实验,李春鸣老师带领青年教师进行中华经典传统文化、现当代革命文化等新课程教学实践。传、帮、带促进了青年教师的专业成长,传承了一中“语文人”好的经验与做法,营造了包容、互助的教研组氛围。
研习。除传承传统的集体备课、说课、评课、观摩课堂外,语文教研组根据自身的情况,在综合学校资源与语文教研组成员需求的基础上,创新发展新的教研活动形式:新课程标准中的概念研讨(如“情境”“任务群”),深化对课标的理解;借助校园文化提升项目平台,聆听专家的讲座、授课,坚持充电,拓展视界;利用好校内语文名师资源,带动教师进行专题研讨;积极响应新课程改革要求,开设多样化的高中语文校本课程。如《鲁迅作品选读》《儒家经典选读》《读<史记>,学文言文》 等课程,着力于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提升教师教研能力。此外,重视实践反思,突出问题意识,鼓励老师写教学反思,写教学论文,积极开展课题研究,关注前沿的语文教学理念,积极探究“三新”背景下的新的教学形式。这些活动培养了一批热爱语文的教师,打造了务实且创新的教研团队。
聚焦。语文教研组注重整体文化建设。“博览群书兼收并蓄,涵养浩气以文化人”是语文教研组文化理念。阅读教学追求“涵咏吟诵”之悦,以求“以文化人”之效;作文教学倡导“放眼古今中外,立足家国天下”“大作文”之目标,以守“培根铸魂”的本。倡导师生多读多写,培养阅读力,提升写作力,“以文化人”,立德树人。

深入研究“课标”及教材。定期参与线上国家级、省市级新课程培训,学习文件,研究课标,吃透精神;每学期开学初各备课组要根据学期教学任务,研究教材,精准把握内容,合理规划学期教学:进度,取舍,主次等。关注初高中衔接与补充,注重对学习任务群、学业质量标准及作业评价的研究。
开展丰富多彩、扎实有效的教研活动。理论指导、专业引领有助于教研深入。邀请专家学术报告;组织教师聆听襄阳四中许婷婷老师、湖北夷陵中学杨胜利老师、绍兴一中陈爱娟老师等名师课堂。
开展多样的课堂教学活动。高一、高二、高三三个备课组每学期各至少安排2节公开课;青年教师展示课,新教师汇报课,鼓励老师走出去,如柴俊老师承担2020-2021学年淮南市中小学幼儿园教师继续教育集中培训公开示范课任务,薛莹莹老师参加市教育局在淮南一中开展的同课异构研讨等。集体备课开展专题研讨,一人主讲,多人补充,各抒己见,群策群力。
搭建平台,助力学生发展。开展“汉字书写比赛”、“追寻科技之光,迈向未来之路——科技节主题征文大赛”、读书分享会、诗歌朗诵会、课本剧(《红楼梦》)展演等活动,为学生搭建平台,鼓励学生施才展智,表现好的个性。

市级课题《“少教多学”在高中语文选修课中的策略与方法研究》于2021年2月顺利结题。2023年成功申报了市级课题《“三新”背景下县域高中语文群文阅读教学策略与方法研究》。

利用互动学习平台提高教师的参与度。借助腾讯会议、钉钉会议与北京特级教师听评课,实现 “云端共舞”。
利用直播平台开展线上网络教研活动。疫情期间,借助平台开展线上教学、线上研讨。疫情期间,组织赵德全等老师录课,“停学不停课”。
依据新课程整体教学需要,结合我校校情,将整本书阅读前移至寒暑假,学校赠书于学生,语文组设置阅读任务;开学由王文永校长负责《红楼梦》《乡土中国》整本书阅读的教学任务,取得了非常好的教学效果,在全省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五年来,教研成效显著,教学成果颇丰,有赵德全、黄梅、邱家诚等10位老师在优质课大赛中分别取得省级二等奖、市级一、二等奖;有王安逸、徐大涛、沈洁等老师30余篇论文在《中学语文》等专业期刊上发表或在省、市级评选中获奖;有10余位老师在指导学生参加各级各类作文大赛中获得优秀指导教师奖;有数十位学生在全国、全省等各级各类作文大赛中取得优异成绩;李春鸣等老师及学生在《中国校园文学》、《语文报》、《江淮法治》、《创新作文》等刊物上发表文章百余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