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5月,湖北省教科所副所长叶平教授以联合国教科文首席专家、比利时教育学者哈维尔•罗杰斯(X.Roegiers)教授提出的“以能力为导向的课堂教学”讨论的教学方法为基础,首次提出了“以能力为导向的整合情境教学课例研究”,并作为全省校本研究的重点进行推广。由于这是一个与世界先进教育理念接轨的新课题,叶平教授一再强调各实验学校要在“做中学”。在听取了叶平所长所作的关于“整合情境教学课例研究”专题报告后,思路逐渐清晰。
一、明确目的
以能力为导向的整合情境教学课例研究是以聚焦课堂为重点,以课例研究为主要形式的能力评价研究,是当前一项具有前瞻性、现实性、可操作性的行动研究课题。其目的在于:
1、改进我们的教学。此项研究是以学生单元能力测评为基础,不断反思、改进与优化教师教学方法的一种教学循环研究。
2、促教师专业化发展。此项研究倡导在老师中形成研讨氛围,培养老师学习、思考、反思的能力。
二、把握内涵
即在具体的,有逻辑联系的复杂情境中评估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由此可以看出,能力必须具有复杂性。正如罗杰斯认为的那样:“不存在抽象的能力,也不存在从抽象中发展起来的能力。学生的能力,需要在复杂情境中得到发展,并在复杂情境中得到评估。”因此,课堂教学设计必须强调把所有的概念、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都设计在具体的、有逻辑联系的复杂情境当中,然后把学生放在这种情境当中去体验问题的由来和问题的本质。然后根据新掌握的概念知识和原有的知识经验,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
三、研究第一阶段:
根据各学段、各学科的教学目标,以“单元教学目标”为对象,设计不同的情境模块,分别用于改造“课堂作业”和“单元练习”教学环节,逐步增强“课堂作业”和“单元练习”的能力导向以及对能力的评估取向。
(一)研究方式
1、精心研读教材,深入解读课标;
2、以教研组、年级备课组为单位进行集体备课,寻找本单元的关键能力;
3、教师精心创设情境,把2--3个关键能力蕴含在情境之中,制作模块;
4、进行测评,进行结果分析;
5、反思我们的教学,形成课例,改进教学。
(二)质疑
在市教科所研究员及访问学者们的带动下,老师们先后做出了许多模块。有的学校还进行了测评。暂且不谈测评的模块是否科学,测评结果是否准确,老师们在制作模块的过程中收获颇丰。教师开始深入钻研教材、研读课标了,也能试着寻找单元的核心能力,明确了此但在具体操作过程中,老师们也遇到了许多困惑:如知识与能力的界定;核心能力如何寻找等。
(三)解惑
1、知识与能力的关系
能力是以一定的知识为基础,并运用所学知识在复杂情境下解决具体问题。
2、核心能力的界定:
核心能力是指对后期学习有支撑性的关键能力。
3、确定核心能力的四大原则:
一“新”,此能力是本单元的新增能力;二“久”,此能力是在今后学习中会比较长久地发生作用的能力;三“用”,此能力是一种运用(知识技能)的能力;四“高”,此能力是在同是运用知识的一系列能力中最具涵盖性、统领性的能力,即包括了其他的能力。
四、研究第二阶段:
研究工作进行到今天,老师们经历了课例研究的“高原期”,虽说设计出来了许多模块,但细究其中,发现参加设计的老师并未完全理解究竟应该怎样设计模块,还未明了测评的最终目的是什么,导致所设计的有的模块缺乏“信度”与“效度”。
(一)质疑
如何构建“情境”,使之对每种能力相对应,既具备复杂性,又很具体。
如何确立“问题”,这是从情境到目标的关键。
如何确定评价指标的“标准”
(二)解惑
1、如何构建“复杂情境”
课例中反复提到复杂情景,有老师就误认为要给学生设置关卡,把内容设置得很是复杂,因素繁多,让孩子们应对困难,其实不然。所谓复杂情境既与我们的单元教学内容有一定的关联,又与我们学生平时的生活实际密切相关,借此发现肯提出问题,并利用已掌握的知识技能去探索、解决问题。是相对于那种简单的“作用—反应”、“一问一答”式的教学评价而言的。
2、如何确立“问题”
应围绕单元核心知识设置问题。可以根据情境的自然发展,围绕本单元一个(或几个)核心知识来提出问题;或者围绕一个核心知识的若干侧面来提出几个问题。一个单元可以设计出系列测评模块,以不同的情境,提出不同的问题,分别指向本单元不同的核心知识点,以全面覆盖学生运用核心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关键能力。
3、如何确定学科评价指标的“标准”
我们现在各中小学使用的教材是人教版教材,课程标准是新课程标准,它提出的能力标准我们很多教师把它概括为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而语文学科有它的特殊性,它的三维目标为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在课程总目标后具体从识字与写字、 阅读 、写话 、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五个方面设置不同学段的阶段目标 。鉴于语文需要考虑不同学段“听说读写”能力的逐层递进,能力指标也可以灵活处理。如,可以根据本学段单元能力目标,将评价指标指向更为具体的能力。
语文教学,尤其是阅读教学,必须使学生掌握各种读书方法,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使学生具备处理各种信息的能力,才能适应现代化社会的需要。新制定的《语文课程标准》,在课程总目标 中对也学生阅读能力提出具体的目标:“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 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学会使用语文工具书。初步具备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是以理解能力为核心,以鉴赏能力为升华的。
参考PISA题,主要从三个层面来衡量学生的阅读能力:
(1)获取信息的能力:能否从所阅读的文字资料中,迅速找到自己所需要的信息。
(2)理解信息的能力:阅读后,能否从阅读的资料中正确地解释信息的意义。
(3)思考和判断能力:能否将所读内容与自己原有的知识、想法和经验相连结,综合判断后,提出自己的观点。
为方便老师们设计评价指标,叶平所长把语文课程标准和pisa能力指标进行了很好的比较,对我们后期评价指标的界定给出了理论依据,见下表:
□语文课程评价指标与“关键能力”
罗杰斯的《语文》评价指标与我国语文课标对应分析
罗杰斯《语文》
评价指标(标准) |
我国《语文课程标准》(按总目标归纳)
关键能力的指标 |
PISA
有关阅读能力的指标 |
|
1、内容符合要求和所给的材料 |
①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
②运用多种阅读方法。
③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
④借助工具书阅读浅易文言文。
⑤使用常用的语文工具书。
⑥初步具备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
①形成广义、总体理解的能力
②寻找信息的能力
③解释原因的能力
④思考文本内容的能力
⑤思考文本形式的能力 |
|
2、答案有意义 |
|
3、语言工具的正确应用
(句法 和/或 拼写
和/或 词汇的选择…) |
|
⑦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述自己的意思。
⑧根据日常生活需要,运用常见的表达方式写作。
⑨具有日常口语交际的基本能力(在各种交际活动中,学会倾听、表达与交流,初步学会文明地进行人际沟通和社会交往。) |
|
|
4、语义协调 |
|
5、其它可能存在的标准
• 篇幅
• 新颖程度
• 语音正确 |
|
|
|
因此,老师们在设计指标时,把课标中关键能力指标与罗杰斯评价指标对应起来看,即可设计出较为科学的评价指标。
五、课题研究的意义
设计单元测评模块→进行单元学习测评→分析学生能力现状→反思教学方式与学习方式→进行二次教学设计……最终目标是改善我们的教学。
因此,“以能力为导向的整合情境教学课例研究”,其核心是教会学生运用自己所学的知识和技能应对各种具体而复杂的情境,当课程的设计和评估的体系都是基于情境、关注能力的时候,便会使教师在不自觉当中慢慢转向对新的教学方式的思考,它可以帮助教师审视自己教学方法,是否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等,从而进一步促进教师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与此同时,也不经意地改变着学生的学习方式。因此“整合情境教学”不失为促进教师专业成长,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好教法。
正所谓革命尚未成功,同志还需努力,将整合情境教学课例研究进行到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