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教材 数学新教材共有以下几个特点: 1.精简更新、重新组合教材内容,改革了教材的整体编排结构。新教材在保证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能力的培养前提下,考虑到社会的发展和学生的认知规律,重新确定和组织了教学内容。对原教材中一些内容陈旧、加重学生机械记忆负担、对学生数学能力的培养作用不大的内容进行了删减和改变,有些要求和习题的难度也明显降低。 2.新教材用广泛联系的观点编写教学内容,按数学的系统性、逻辑性和学生的认知规律相结合的思想安排教材体系,使教材具有了弹性。新教材既考虑到知识体系的完整,面向全体学生的需要,又注意到学生学习能力的差异,对学生提出不同层次的学习要求。例如必修课教材,首先面对全体学生,安排相同的学习内容,提出相同的学习要求,又根据学生认知能力的不同,在每一章复习参考题中都安排了A、B两组习题。A组题供全体学生使用,用来巩固本章所学知识。B组题则为学有余力的学生选用。还有一些带※号的习题,作为基本要求的拓宽。在高三的选修教材中,对理科、文科和毕业后就业的学生的学习要求有明显的不同。 3.新的数学教材中引进了许多实际有用的数学内容,加强了学生用数学的意识和创新意识的培养。新教材把社会发展中出现的一些信贷利率、规划设计、资本投资等问题引入教材,加入了一定数量的有关实际应用的例题和习题,以及物理、化学等学科的相关计算。 总的来说,新教材强化了素质教育和学生能力的培养,有利于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 二、教学 教师面对新教材,要认真解读、领悟新课程体系中蕴含的思想,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从而改变自己的教学行为、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1、从注重知识传授转向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 传统教学中注重的是知识的传授。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以人为本。它突出培养学生的创新和实践能力、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实现全体学生的发展,以及学生个体的全面发展。 2、从“以教师为中心”转向“以学生为中心” 传统教学中教师是课堂的中心,教师牵着学生走,学生围着教师转。长此以往,学生习惯被动地学习,学习的主动性也渐渐丧失。显然,这种以教师“讲”为中心的教学,是不利于学生的潜能开发和身心发展的。比如有些教师上课讲解滔滔不绝,分析条条是道,但学生感到枯燥乏味。这种现象产生的原因,就是教师把自己当作教学的中心,包办代替学生思考、学习,结果很不理想。因此在当前的教与学中,不仅要看“教”,而且要看“学”,要从学生如何学这个基点上来看教师怎样教。 3、从注重教学的结果转向注重教学的过程 “重结果轻过程”这是传统课堂教学中的弊端。教师在传统教学中,只重视知识的结论,忽略知识的来龙去脉,有意无意压缩了学生对新知识的学习过程。只注重结果的做法导致学生一知半解,降低了教学的质量。如有的教师喜欢直接告诉学生结论,并要求学生马上应用,甚至让学生一开始就做变式题,出现严重“消化不良”,加重了学生学习负担。 重过程就是教师在教学中,把重点放在揭示知识形成的过程上,暴露知识的思维过程,让学生通过感知----概括----应用的思维过程去发现真理,掌握规律。使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思维得到训练,既增长了知识,又发展了能力。 4、从统一规格的教学模式转向个性化教学模式 让学生全面发展,并不是让每个学生,及每个方面都要按统一规格平均发展。备课用一种模式,上课用一种方法,考试用一把尺子,评价用一种标准是现行教育中存在的一个突出问题。这种“加工厂”般的生产模式不符合学生实际,且压抑了学生个性和创造力的培养。这就需要我们根据学生的接受能力、学习兴趣、知识水平、性格特征的个别差异,根据新教材的分层次要求,教师要针对学生的差异进行“分层教学”,做到“因人施教”。学校正在探索对数学进行分层次教学,在2001级高二数学分层教学中,分成2个A班、2个B班、一个文科选修班,在2000级分层教学的基础上,减少了层次,并在数学老师任教班级的内部小范围分组分层。它加强了教师对学生的课后管理,加强了教师的责任心,更好地体现了分层教学的教学优势。 5、从操练式学习转向有效学习 我们进行课改,启用新教材,采用新教法,进行分层教学,其目的就是要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使课堂里面的情况发生变化,从而推进素质教育的进程。过度练习、操练式的学习过程已不再可取,有时候一个星期学生做三到四套题,课后练习大“一二三”、小“123”题全做,这样就会产生负面影响,使学生不喜欢数学,甚至厌倦数学。我们对学生习题的选择要力求重基础,讲创新,少而精,有实效。我们提倡有效学习,用九个字来概括:一是“经验”。学习要建立在学生已有经验的基础上,经验是有效学习的基础,这是非常重要的。二是“思考”。有效学习就是激励学生勤于思考,提倡学生自主地思考,思考是数学的核心问题,没有思考就没有真正的数学学习。三是“活动”。以学生为主体的活动,实际上活动是数学教学的基本形式。我们的教学设计重要的不应是老师怎么讲解,而是学生怎么活动。四是“再创造”。学习的过程是经历再创造的过程,而不是纯粹的模仿和纯粹的记忆。“经验”、“思考”、“活动”、“再创造”是有效学习的四个基本要素。那么,我们的教学怎样激起学生的有效学习呢?这是课程改革重点研究的问题。只有课堂教学模式发生变化,学生的学习方式发生变化,结果才能变化,才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培养具有创新思维的一代。 三、教研 在课改实验中,面对教育教学的目标、结构、内容、方式、管理和评价的新的要求,面对新的教材,会有一部分教师在实践中难免出现“新瓶装旧酒”的现象。因此,教师需要不断地回归理论,重温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理念、目标与对策,分析教育教学过程中继续与发展、借鉴与创新的关系,寻找矛盾的主要方面和解决问题的理论依据。 教学和教研虽然是相对独立的两项工作,但是也有相互促进的内在联系。教研具有强大的综合功能,它能确保教师的精力和智力准确、恰当、高效地投入到教学实践中去。我们要刻苦学习,勤于思考,就一定能从备课、上课、批改作业和课外活动等教学环节中,以及从当今教育改革的重点、难点、热点中发现值得研究的问题,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我们可以在教育理论的指导下,提出问题的假设,不断地进行教学改革的尝试。教研组要抓公开课的教学,要推出特色课、示范课和主题研究活动,通过这种设计起一种示范作用,目的是激发教师的思维,使教师根据自己教学的特点,在示范课的基础上,创造性地补充、修改和升华。要强化备课组的教学研究功能,要选好备课组长,找准学科带头人,加大集体备课的力度,做到集体备课能固定时间、固定地点,有中心发言人,力求实效并有记载,*********学进度,*********材处理,研究教学重点、难点,总结教学工作经验,并请学校有关领导作指导,使集体备课常抓常新。 要加强同事之间的合作,营造出一个互相激励,互相支持和互相帮助的教学科研氛围,用集体的智慧来研究和解决教育教学中的问题。要注意对新教师的培养,新老教师结对,订立师徒合同,以老带新,共同发展,同时教研组要开展教育研究活动,继续为新教师补充学科的新知识,指导好青年教师的对外接待课,使他们快速成长起来。 总之,我们必须配合教材的改革,转变教学思想,改变教学方式,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从而有效提高数学教学质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