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以古法但横行,自有云雷绕膝生”
——评析2009年安徽文综卷(历史部分)
(一)有感而发
翘首以待的安徽省自主命题的文综“处女卷”终于在火红的六月以“国考”的身份亮相,考前的各种猜测随着她那神秘面纱的撩起而引来一片惊呼唏嘘,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各种“题评”也随之风生水起。因为是“第一次”,所以备受社会关注。她是安徽新高考“范式”的呈现,新课改与新高考衔相接方向性的指示。作为高三毕业班文科教师必然以一种难以抑制的激动情绪;关注考生命运的复杂情愫;历史教师的专业情怀,研读试题,思考得失。总体印象是今年文综卷历史部分稳中求变,继承中创新,不以成法,纵横驰骋,有其独特精妙之处,在十四个省自主命题的文综试卷中无疑增添了令人惊喜的一抹亮色。下面就此谈谈自己粗浅的见解。
(二) 试题特点
1. 选取新材料 创设新情境 体现能力立意
绝大部分选择题为材料型选择题,加上两道主观题,值得指出的是提供信息材料做到多元化,令人耳目一新,不仅有传统的文字材料,而且较多的运用地图、统计表、照片、漫画,显得丰富多彩、新鲜活泼,做到形象直观、不拘一格,考查考生多渠道、多方面获取历史信息、分析历史信息的能力,契合了考试大纲中关于理解试题提供的图文材料、整理获取有效历史信息并准确解读的要求。这是紧扣考纲的具体体现,对今后教学颇具启示性。全卷考查的重点是考生的学科素养、学科思维能力和学习潜力,注重考查在科学历史观指导下运用学科思维和学科方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
2.关注周年大事、社会热点,体现地方特色
高考历史不回避对时事热点问题的考查,安徽卷体现了这一特点,但考查又不是直接的、生硬的,而是含蓄的、隐性的“软切”,新颖的角度、展示迁移知识的能力是她的魅力所在,基本做到“只有人猜到方向,没有人知道角度及问题的层面”,有效避免了被“押中”的风险。如“相对论题”对应了达尔文发表的《物种起源》,生物进化论确立150周年(1859-2009)。“中日近代化题”对应了日本明治维新开始140周年(1868-2008),“外贸题”对应了改革开放30周年这一热点。此外试卷打上了鲜明的安徽烙印,颇为符合安徽考生“口味”,富于地方特色,第12题将“中国古代地方制度”这一基础知识与安徽地方史有机结合,这与考前“看好”的徽商和徽儒等大相径庭,角度可谓新颖,既是情理之中又是意料之外。
3.试题遵循了历史认知规律、把握历史脉络、体现学科特点
试题选择题部分先中国史后世界史的考查安排,由古代到近代的大体顺序,符合了新教材的 教学内容编排及教与学的思维认知习惯,强调历史发展的时序性,“通史”的整体时空观。传统教科书注重的是“时、地、人、事”四要素虽然在新课程中有所淡化,但今年试卷对考生时空观考查的重视是明显的。如“安徽沿革题”、“绘画题”、“越战题”强调的就是时间与空间的结合、时间与朝代的对应、时间与事件的关联。这也是历史学科特点决定的。考查的是学科素养、基础知识、基本功夫。
古今贯通,中外关联,体现历史发展的基本脉络这鲜明的历史学科特点在安徽卷中得到充分展现。较之全国卷的老高考试题更多体现的是“专题化“、“条理化”,泾渭分明,“立体化”的杂糅试题有所弱化。如“安徽行政沿革题”、“古今贸易题”就具有很强的条理性、专题性、古今贯通。“进化论题”、“中日近代化题”则是中外关联角度的考查。历史发展脉络考查的细化、专史化是不容忽视的特点。
4. 试题紧扣考纲,不拘泥于历史教科书的具体表述
安徽新高考首次命题追求的是稳重求变,继承中创新。“过度”痕迹明显。教材的多元化、考生的“双重性”(使用新老教材的不同考生)决定了试题“兼容并包”的特点,自主命题与国考标准是相向而行的,更多的是依纲扣标,改革创新中体现中庸温和,整卷看不出“教材语言”,新老考生均能接受,体现公平性。考查理解运用的多于识记具象的,真正依托新教材知识背景回答的只有“安徽沿革题”、“清末民初社会生活题”、“雅典民主实质题”区区三题,主观题更无教材表述的踪影。不拘泥于教材的具体表述,不看好死知识的考查,考学科能力、学习潜力、历史智慧是今年安徽文综历史题的又一特点。
(三)几点启示
1. 依纲扣标 把握教材 增强教学的规范性
但凡有高考就要有规范、有统一,这就是考纲、课标,所以我们教学就要依托教材按照新课改理念运用灵活的教法把握主题服从大局。
2.理清脉络 融会贯通 增强教学的灵活性
今年安徽卷试题专题性强且呈现细化特点。原以为必修模块、选修模块本身就是专题因而会产生“无师自通”的思想,不再刻意追求专题史教学,其教训应该汲取,教学中应注意专题中的专题。历史事物的每一方面、每一层面、每一条线、每一知识点都做到脉络清晰、瞻前顾后、左右逢源,实现融会贯通,灵活教学。
3.关注时事 贴近生活 增强教学的敏感性
学科教学符合于时代的要求,贴近现实社会生活的需要是其生命力所在,安徽卷显然是站在时代的高度,关注现实文明发展的需要,充满了生活化的气息。昭示教学中仅从本本出发是不够的,要把握时代脉搏,从敏感的生活话题中软切历史角度。在学习历史“有用”上下功夫。
4. 运用材料 设置情境 增强解题的技巧性
以材料命题,以能力立意已是高考试卷不争的事实。如何应对,功夫在于平时,能力在于培养,教学中要善于运用教材及教参提供的简短的、经典的、实用的“原版史料”渗透穿插于教学,关键设置问题角度的新颖,解答的精当准确,起到解剖麻雀的作用。长此以往能力技巧自然会提高。
寿县一中历史教研组 陶永斌
二零零九年六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