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 >> 寿县第一中学 >> 教学教研 >> 教研动态
站内搜索

2010年安徽省高考语文试卷分析
来源: 寿县一中 张祖锐   点击数:7007   更新时间:2010年06月17日
  今年安徽高考语文试卷命题似乎有意回避合肥市对高考命题预测的信息,打破合肥市高考权威信息的神话。今年4月7日寿县教育局与合肥市教育局联合在寿县实验小学举办了2010年安徽高考信息调研会,邀请了合肥市高考信息调研专家对今年高考语文命题进行了预测。4月12日,合肥市教育局在安大又举行了高考信息发布会,全省大部分高中派毕业班教师代表云集合肥,每人交300元“会务费”。安徽教育出版社组织合肥多所中学编辑出版“信息卷”、“临考卷”、“押题卷”,一时洛阳纸贵。合肥市从“一模”到“四模”试卷被抢订一空。各校如获至宝,纷纷把来自合肥的声音和合肥市模考卷看做高考的风向标。但是今年高考语文卷一出炉就令人大跌眼镜。合肥市专家预测今年高考不考字形而考字音,高考卷却偏偏考了字形;预测文言文不考传记,却偏偏考了传记;预测现代文学作品阅读不考小说而考散文,却偏偏考了小说;预测考试说明新增的5篇必须背诵的名篇至少考2篇,却一篇没有考……,我们在复习备考时注意搜集这些信息,但并没有限于这些信息,也没有猜题、押题,投机取巧,而是紧扣大纲和2010年安徽省考试说明,遵循新课程标准的精神,扎扎实实地复习巩固各考点基础知识,全面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今年我省高考语文卷体现了基础性、人文性、工具性、综合性等特点,要求考生必须具备必要的语文知识、丰富的语言积累、熟练的语言技能、健康的审美情趣等。下面对试题进行具体分析。
第一大题为一般论述类文章阅读,所选文本是一篇含有一定文化底蕴的社科类文章,它涉及了当今的一个热门话题——国学。“国学”是现在很流行的一个词语,是一个文化热点。本文主要谈论的是“传统”这样一个文化概念。题目难度不大,侧重考查对文章的理解。
  第1题问的是“原本”这一概念,考查的是社科类阅读中最简单的一种——对基本词语的理解,能力层级为B级。其正确答案应选A项。B项以偏概全,原文第三段第一行说道“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历史的进展,原本逐步地被认为是具有权威性的、天经地义的、带有信仰性质的东西而为群体所接受,成为凝聚群体的力量”,“原本”是“逐步被认为”的,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历史的进展”的。C项答非所问。回答的是“远离原本”这一概念,参照原文第三段“这里所说的远离,是指原初行动者、受动者和当时的参照系已消失而成为过去”这样一句话。D项主宾位置颠倒。把选项中的首尾的“原本”和“传统”调个位置即可。参见原文第三段“传统在形成过程中就取得了相对独立于原本所处的参照系以及原初说话人、原初受话人的自主性”的话。
  第2题要考生分析“传统远离原本”原因,考查的是考生“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能力层级为C级。其正确答案为C项。因果关系不当。在文章的第四段的最后写道“传统的行动痕迹往往出乎原初行动者的始料之所及,自有后来人的评说——解释”,但这仅仅只是一种陈述,并不能构成因果关系。
  第3题考查考生对文章观点的概括能力,能力层级为C级,属社科类阅读中较难的一种题型。其正确答案为D项。A项无中生有。第二段只是说道“在传统的原本中,所有这些都是特定的、不能代替的”并没说是“唯一的”。B项曲解原意。原文第四段开头写道“正是这种远离或自主性,打破了原本的限制,扩大了原本的范围,丰富了原本的含义”,而不是如选项所说的“因时间推移和历史进展,传统远离原本后就自然丧失了原本的特征”。C项“突变”一词用词不准确。“突变”是突然变化之意,文章最后一段写道“这样看,传统形成的过程本身便是一个传统不断更新、不断开放、不断壮大的过程。传统本来就具有两面性,它在形成和发展过程中,既因新的参照系与之相摩擦而不断更新自己,又因其偏执性而抗拒摩擦,力图使自身永恒化”,由此我们知道这种变化是缓慢的,而不是“突变”。
第二大题考查考生对古诗文识记、理解和鉴赏评价能力。第4—7题考查的是对文言文的阅读理解和翻译能力,所选的文言文是一篇浅显的人物传记,难度较小。
  第4题正确选项为B。“款”应是“诚恳”的意思。现代汉语有“款留”,意思与此同。
  第5题正确选项为B。②③⑤都属于贺兰祥的言行。
  第6题答案为A。“聘请儒生教自己学习典籍”,应该是贺兰祥的舅舅“聘请”,而不是贺兰祥自己聘请。
  第7题答案为:
  (1)周太祖刚入关时,贺兰祥与晋公护都在晋阳,后来(周太祖)才派遣使者接他们到身边来。
  (2)到这次重新前往,老百姓因他的到来而感到安心。
  (3)当时已经和梁国互通友好,使者往来,官方和私人赠送的礼品,(贺兰祥)一概都不接受。
  解析:
  (1)“初”刚刚之意;“致”送达之意。
  (2)“是”代词,此次;“安”意动词,感到心安。
  (3)“通好”是互通友好之意;“行李”指使者。
  第8题答案为:边境发生战争,时局艰危,朝廷中无人为国分忧;岁末暮年,漂泊异地,政治上被冷落,孤独寂寞;诗人崇高的责任感、强烈的爱国感情与其艰难的处境、报国愿望的难以实现形成巨大反差。
  解析:本题在鉴赏过程中,不但要细读本诗,了解诗人境遇、主观志向、明确注释中点明的时局背景,还要做到知人论世,根据平时所学的杜甫的诗歌,了解杜甫的终身志向,然后进行综合思考,才能不遗漏要点。
  第9题答案为:
  借代,如“烟尘”代指边境战争;与后文“鼓角”相应,从视觉和听觉两方面突出了战争的紧张,渲染了时局的艰危。
  用典,如“请缨”,典出《汉书•终军传》;在诗句中暗示朝中无人为国分忧,借以表达诗人对国事的深深忧虑。
  解析:
  一般认为,“表达技巧”分为四个理解层面由低到高(字词-句子-段落-篇章),分别是修辞手法(比喻、比拟、夸张、借代等)、表达方式(记叙、说明、描写、抒情、议论,诗歌中主要是描写和抒情)、表现手法(对比、衬托、象征、比兴等)、谋篇布局手法(开头、结尾、过渡、照应等)。借代和用典都是修辞手法。用典是引用的一种,也叫稽古。本题中的修辞手法还有“对偶(丈)”;还有“双关”手法,如“岁暮”表面是指时序岁末,深层指作者已进入人生暮年,还指唐帝国由盛而衰进入风雨飘摇的晚唐。描写手法中有虚实结合,如“边隅还用兵,烟尘犯雪岭”“朝廷谁请缨”是作者的想象,是虚写;“鼓角动江城,天地日流血”是眼下情景,是实写。表现手法中有对比,如朝廷之臣无人请缨与江湖之士的作者“敢爱死”对比;作者高远的心志与报国无门对比;“济时敢爱死?寂寞壮心惊”,自己的言行反差的对比;“鼓角动江城”暗含战争前后的对比;诗歌开头“远为客”与结尾“寂寞壮心惊”思想感情对比,等等。
  第10题答案:(1)而神明自得(2)愿乞终养(3)征蓬出汉塞(4)枯松倒挂倚绝壁(5)此时无声胜有声(6)羡长江之无穷(7)楚天千里清秋(8)衣冠简朴古风存
  解析:
  本试题沿用08、09年“8选5”的形式,这类形式是学生欢迎的,并且今年的默写内容立足于“常见”,难写的、易错的句子很少,整体难度较低,其中初中2篇,均是诗;高中6篇,3篇诗,3篇文。
第11题答案:技艺高超,讲究信誉,为人朴实,心地善良,从容淡定。
  解析:
  人物形象,一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概括:1、小说中的人物的身份、地位、经历、教养、气质等。2、人物的外貌、语言、行动和心理描写所揭示的人物的性格特征。3、小说人物所生活的历史背景。4、文中作者或其他人物的介绍和评论。
  第12题答案:
  特点:采用白描手法描写了万物复苏、春意盎然、生机勃勃的景象。
  作用:衬托罗永才渐趋温暖的心理感受,暗示人物心理转变,推动小说情节发展。
  第13题答案:
  示例:
  1)碑  理由:①“碑”是贯穿情节始终的线索;②“碑”“洗碑”暗示罗永才的心理及其(由“悲”到“洗悲”)过程。
  2)王石匠  理由:①小说主要人物之一;②王石匠形象的塑造体现作者的创作意图。
  3)转变  理由:①罗永才心理转变是故事的主要内容;②以罗永才的心理转变来表现小说的主旨。
  第14题答案:
  示例一:这篇小说从题材来看,叙说的是平常人的寻常事,但体现了作者深刻的人性思考和人文关怀。作者将目光投向普通人,显示了对底层人物命运的关注;用暖笔、亮笔来写人生的悲苦。看似沉重,实则蕴含着一种积极向上的力量,引导人们直面生活的挫折和艰难。
  示例二:这是一篇意蕴丰富的小说。罗永才最终摆脱丧妻之悲,主要是受到王石匠和老山民的影响以及大自然的启迪。王石匠的淡定、老山民的坚忍,分别折射出中国传统文化中道家的超然和儒家的担当,他们的生活态度深深地感染了罗永才,从而使得他发现了春回大地的可爱、人间生活的温暖。
  示例三:这是一篇艺术上颇为精致的小说。结构上,以碑贯穿全文,讲述了罗永才四次前往山王庄的故事;同时,洗碑的故事又嵌在春夜的回忆之中,首尾圆合,别致精巧。语言看似平实,实则富有表现力,如用一连串的短句描述王石匠的动作,表现出王石匠的淡定从容,极富神韵。
  第15题答案:D
  第16题答案:C
  第17题答案:C
  解析:
  排序题要注意各小句组成的句群,根据句群排除筛选比较容易。本题6个小句讲了两个方面的意思,③句说目前大好形势,①②④⑥说目前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办法。⑤句是两方面意思的过渡。根据开头已知句,我们可以判定③句排在开头,因此四个选项只能从A、C中选,根据⑤是过渡句,再观察出④⑥②①按总-分-总顺序做句群内部排列,很容易得出C项答案。
  第18题答案:①:“在”调至“参加”前。
  ②:“反应”改为“意识”。
  ③:“与”改为“向”。
  ⑤:删除“之际”。
  ⑦:“多次”调至“主动放弃”前。
  解析:
  ①“在”放在句首,造成句子没有主语;②“反应”与其后的宾语不搭配,改为“意识”就可以了;③介词“与”引进比较或动作的对象,改为“向”有“对”“朝”的意思,引进动作对象;⑤“之际”与“时刻”重复,要删除;⑦“多次”是修饰动作“放弃”的,应紧跟在“主动放弃”前。
  第19题答案:①以人为本②生态和谐③空间舒适④生活节能
  解析:该题属于图文转换,但设计新颖,是将文字转换成图表形式。
  第20题答案:
  示例:
  (1)启迪我们的智慧,提升我们的境界。
  (2)陶冶我们的情操,净化我们的心灵。
  解析:
  本题重点考查的是句式仿写,兼考续写能力。做好本题的关键是要注意续写的句子与前面的句子在内容上要连贯,又要注意形式一致,找到仿写点即可。
  第21题文题解读:
  本题可以有以下写作角度:
  (1)从人的角度:诗歌的后两句体现“因地制宜”的规律,可以联想到因人制宜、因事制宜、因文制宜、因国制宜、因楼制宜、因价制宜等等。由此可想到建立合理机制;找准自己的位置;因材施教;做事不可一刀切、不可死搬教条、不可等量齐观等。
  (2)从水的角度:水抱城郭,深处可种菱,浅处可种稻,不深不浅处可种荷花,无水的岸边可种人家。水有上善之德,秦勒说:“水是万物本源。”水影响了整个生态和世界的变迁,由此还可以联想到一切作为本源的东西,如炎黄、******、儒家文化圈等等。
  (3)从美的角度:本诗用明白简练的语言描绘了吴兴的美景,“美”是从阅读整诗的感受的角度提炼出来的哲理。马克思主义美学观认为“美是主客体的和谐统一”,简言之,就是“和谐为美”。可以联想五官和谐之美、自然和谐之美、人际和谐之美、国家和谐之美、和谐世界理念。不和谐的是强拆、污染、贸易战争、世界霸权等。
  值得注意的是本年度作文题审题立意有难度,尤其对理科生,难在首先要读懂诗歌,弄懂哲理,许多学生第一步就困难,
  其二要根据哲理思考和联想进行立意,其三本诗的哲理不是立意角度,命题要求根据“你的思考或联想写一篇文章”,有的学生直接用哲理去立意,肯定不佳。
 
上一篇: 温家宝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全文)
下一篇: 《高中数学解题思维与思想》(共140页)

安徽省寿县第一中学 皖ICP备09011360号-1 皖六公网备3424012012033
地址:安徽省六安市寿县新城区楚都大道与状元路交叉路口 邮编:232200 电话:0564-2766233
Copyright @ 2009-2010 皖西电脑提供技术支持六安新闻网 All right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