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高考是安徽省作为高中新课改的试点省份实施的第二年新课程高考,而今年的高考理综试题也是安徽省第二年自主命题,它的导向以及如何处理继承与创新、改革与稳定的矛盾,确保新课程的准确顺利实施,对于新课程改革的影响有着不言而喻的意义。以下是本人对2010年安徽省高考理综化学试题的构成、内容及知识点分布等特点进行粗略的分析,以期为新课程背景下高中化学的教学和高考应试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一、 试卷整体分析 2010年安徽高考理综卷化学科I卷7~13题为化学科选择题。Ⅱ卷25~28题为化学科非选择题,题型有选择、填空与简答;试卷仍为7+4模式。保持命题模式与风格的相对稳定。试卷体现了课程的教学理念,着重考查了学生对化学基础知识掌握的程度,又突出了对学生基本技能的和基本方法的考查,整卷无怪题偏题,试卷比较全面的考查了高中化学的主体知识,部分问题的设置具有开放性,给不同层次的学生有一定的发挥空间,试卷难度略高于2009年,信度高,具有很好的区分度。体现了高考对能力和层次的考查,试题既较好的考查了学生对化学基础知识掌握情况,同时对高中化学教学起到了指导和激励作用。 二、 试卷特点和试题内容分析 1、试卷特点:2010年安徽省高考理综化学试题中, (1)、着重考查学科的核心知识和主干知识,体现了基础性。 如氧化还原型离子方程式的书写,溶液中粒子共存及粒子浓度的大小比较,化学反应速率与化学平衡,电化学原理,有机反应类型,原子结构与元素周期律,以及无机化学实验等知识。选择题以考查化学基本概念、基础理论为主。Ⅱ卷试题强调学科内概念、理论、元素化合物、有机基础、实验等知识点的综合。在难度设置上对于每道试题都做了精心的设计,以中等难度题为主,具有较好的区分度,完全具备高考的“选拔性”和“甄别性”的功能。 (2)、提高了对化学学科内综合知识的考查. 适当加大了对非选择题的考查力度,提高了主观题的考查功能.主观试题中,强调化学学科内的综合考查,打破知识模块间的界限,同时在试题的呈现形式上出现了崭新的面貌. (3)、加强了对化学学科能力的考查. 试卷在注重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的同时,加强了对能力的考查,特别是观察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实验能力。实验设计、评价能力的考查既是近几年化学考题的一个亮点,同时也是我们中学化学教学中难以把握的一个难点。 2、试题分析: 第7题起点高,但落点低,看似复杂的储氢材料,实际考查的是氧化还原反应知识;粒子半径等化学常识。属送分题。 第8题考查的是中学化学实验的基本操作和学生实验。看起来容易,但学生由于思维定势,认为带有活塞的酸式滴定管一定不能盛装碱液,反而成了易错题。 第9题.是离子共存。考查了沉淀不共存、氧化还原反应不共存、酸碱不共存等。有难度,选项C还有分子参与的反应。考试说明中有相关例题。中等题。 第10是对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的简单考查。考试说明中有相应例题。容易题。 第11题是对电化学中固体原电池的考查。涉及到原电池反应原理、氧化还原反应、简单的计算。高考说明也中有相关的例题。中等难度。 第12题是对学生能力的考查。要求学生有一定的识图、析图能力。难题。 第13题.是一道的陈题,对学生守恒思想的考查,是一道典型的“计而不算”的计算题。 化学试题考查的知识点都是中学化学主干知识,对离子反应方程式的书写、氧化还原反应、原电池、电解质溶液、化学平衡化学反应速率、化学计算、化学实验等主干热点知识。考查的题型都是常见题型,在安徽省的考试说明所给的题例中都能找到相应的范例。 2010年考试说明示例 2010年高考选择题 题例3 选择题7 题例 12 选择题8 题例15 选择题9 题例11、17、20 选择题10 题例10、25 选择题11 题例25、32 选择题12 题例 19 选择题13 第25题涉及到元素的电子排布、K L M N等电子层、电离能、原子半径、原子基态、键能、键长、以及共价键的键型等内容考查。 第26题考查的是有机反应的类型、同分异构体的书写、官能团及性质、结构简式、有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的书写.本题以工业流程图的形式出现,考生也并不陌生,着重考查考生对有机物官能团的性质及衍变关系. 第27题以环境保护为载体,体现绿色化学理念.考查了元素化合物知识、离子方程式、化学实验操作的技能及简单的化学计算. 第28题是实验探究题,体现了高考对新课程背景下的化学实验教学考察。首先是试题设计突破常规模式,注重基本实验设计能力的考查,要求学生有严谨的思维能力和判断能力。其次是源于研究性学习,体现对信息处理能力及实验设计原理的考查。在考试说明中有典型的题型示例--P365例40,可以说这两题命题的形式与风格如出一辙。学生的陌生度并不会太高,难度适中,但对学生的推理猜测能力要求较高。值得注意的是本题学生的得分点也多。 第(1)问是中学化学中的学生必做实验。一般来说,无机物与有机物的反应要保证无机物过量,这样可以提高有机物的转化率,同时该反应要求在强碱性条件下进行,因此b选项肯定是错误的。水浴温和加热有利于银镜的生成也是教材中强调的操作事项。本小问学生不易得分。 第(2)小问对考生来说没有难度,属送分知识。 第(3)问要求学生有较强的实验探究能力,此类方法(对比法)在模块3中有相关实验范例,例如用“十字法”测定化学反应速率的实验,以及平时练习中证明氯气与溴化亚铁的反应的氧化先后问题等。因此,高考过后,相信大家才能真正体会到“方法比知识重要”的道理了。 第(4)问是对考生摄取题给信息的综合考查,题给信息明显(提示:NO在不同条件下的还原产物较复杂,有时难以观察到气体产生),同时第(2)问的答案对本问也有重要的提示价值。由于能证明二价铁的存在,又不能获取硝酸根的还原产物,因此丙同学的说法当然是错误的了。 本题考生得分高低如何,能很好地反映平时学习是否培养了这方面的能力。而学生能力的提高决不是也不可能是通过题海来实现的。在以后的高三教学中应当引起高度重视。 附表:2010年安徽省高考化学试题知识点在必、选修模块中分布及分数比例统计 考试范围 模块 题号 分值(约) 比例(%) 第一部分 化学1 7、9、25(3)第二空 、27(1)(2) (3) 26 26 75 化学2 8、25(1) 、27(4) 、28 (2) (3) (4) 21 21 化学反应原理 10、11、12、13、25(4) 28 28 第二部分 有机化学基础 26(1)(2)(3)(4)(5) 28(1) 20 20 25 物质结构与性质 25 (2) (3)第一空 5 5 三、2010年高考(安徽卷)理综化学试卷对高中化学教学的启示: 面对2010年安徽高考化学试卷作为新课程改革“指挥棒”在大方向上没有太大的变化,它会让我们要冷静下来思考,改革旧的甚至根深蒂固的观念,科学探究不是形式,探究活动不是不要教师讲解,关键是教师要研究“讲什么”“怎么讲”“何时讲”,真正在启迪学生的思维上下工夫。 高考是“指挥棒”,它对高中化学教学具有一定的导向作用。根据新课程高考试题新变化,我们应反思调整教育教学行为,围绕新课程三维目标来实践新课改。 1. 加强考试研究、依据考纲紧扣考试说明. 在目前的“一纲多本”的情况下,我们要深入细致地研究化学科《考试大纲》,高中化学新课程标准和不同版本的新教材,紧扣课程标准,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踏踏实实地帮助学生进一步学习自身发展所必须的化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在此基础上,认识化学学科的基本结构。正如当代著名心理学家和教育家布鲁纳曾指出:“不论我们教什么学科,务必使学生理解学科的基本结构”。这样的化学教学才能真正实现从知识、能力等方面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2.转变思想、更新教学理念 大纲和教材变简单了,新课标下的高考也在发生变化,中学化学教学一定要按照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与时倶进,现在各种教辅用书良莠不齐,有的甚至是旧教材的翻版,其中还留有许多教学大纲已经删除的繁杂内容,有的教师还在费尽口舌给学生介绍问题“来龙去脉”,不厌其烦地补充一些旧教材中出现的知识,仍在一些概念上咬文嚼字,高考试卷为今后课程改革指明了方向,我们应该转变教学观念,大胆地把“繁、难、偏、旧”拒绝在新课程的课堂之外。 3.加强实验教学。 化学实验在整个化学中具有重要的地位。我们要对教材中的重要实验作系统、深层次的研究,尤其是每个实验的原理、实验的操作、问题的思考与探究以及新方案的创新设计等,从不同的角度让学生体会每一个实验的内涵与特点,通过科学探究来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逐步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提升学生的文字表达能力、实验能力和思维能力。 4.增强课堂教学过程的时效性 新课程标准进一步强调获取知识的过程,2009年和2010年两年的安徽省高考理综化学卷证明“教师只讲做法不讲道理,学生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的局面必须改变,教师要重视思维过程的展示,充分挖掘和利用多种课程资源创造性地设计有利于学生主动学习和思考的教学情境,让科学探究成为学生学习观念和学习方式,让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进行思考、探索以及反思学习过程,使学生在探索的过程中自主地发现知识,在获取知识的同时提高获取知识的能力。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也才有可能接近教育界著名的"钱学森之问"这一命题的答案。 总之,今年的安徽高考理综化学卷较妥善地处理好了继承与创新、改革与稳定的矛盾,为高中化学教学落实新课程标准又打了一针强心剂。 以上是我个人对2010年高考安徽理综化学卷的分析和看法,不妥之处请各位专家同仁批评指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