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新课标全国Ⅰ卷语文试卷分析
◆ 寿县一中高三语文组
一、试卷整体结构
全卷仍为150分,用时150分钟。设现代文阅读36分,包括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文学类文本阅读15分,实用类文本阅读12分。古代诗文阅读34分,包括文言文阅读19分,诗歌阅读9分,名句默写6分。语言文字运用20分,包括客观题9分,主观题11分。写作仍为60分。从题型和分值分布来看,题型上与往年相比基本一致,分值上有所变动。文学类文本阅读增加了1分,诗歌阅读减少了2分,名句默写增加了1分。另外,在语言文字运用方面,虽然各题分值没有变化,但是考查题型和内容上与往年相比,变化较大。从整体来看,2018年全国I卷突出了对三个方面的考查:
(一)强化了语文应用能力的考查。语文能力是学生进入大学学习以及未来工作生活的基础,阅读能力、写作能力、逻辑思维能力等是学生适应未来发展的必备能力。2018年语文试题较好地考查了这些能力。
(二)体现了对学生综合教养的考查。综合教养是一个人的人文气质、精神状态、思想品德的反映。2018年高考语文试题在素材的选取上,从今天青少年的状况出发,增加新的内容,适应考生的快速阅读状态,促进学生综合教养的提升。
(三)体现了对学生整体素质的考查。2018年高考语文试题素材的选取契合学生出生的时代,引导考生把所思所想表达出来,使学生的水平充分发挥出来,进而考查他们的整体素质。
二、试卷各模块分析
1、论述类文本阅读
本模块选用了杨国荣《历史视域中的诸子学》中的内容,设1-3题,每小题3分,共9分。第1题考查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第2题考查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第3题考查对原文内容的合理推断。从考查内容上看,与往年基本一致,在难度设置上也比较合理,选项设置没有偏难怪的地方,学生只要认真阅读原文,并仔细比照文本,不难得出正确答案。
2、文学类文本阅读
选用的是当代作家阿成的《赵一曼女士》,设4-6题,第4题为选择题,3分,第5、6题为主观题,均为6分,共计15分。第4题考查学生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题目较简单,学生只要具备基本的常识就能断定B项中“暗示他已从赵一曼那里得到有价值的回答”是错误的,即可选出正确答案。第5题是将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义和概括文章信息的能力与分析作品人物形象的能力结合在一起考查,看似复杂,实际上只要注意题目要求,首先从题干中找出关键词“拔俗的文人气质”和“职业军人的冷峻”,然后利用自己所学的知识,分析“文人的气质”“军人的冷峻”分别有哪些内涵,在文中有哪些体现,即可得出答案。第6题考查分析作品艺术手法。本题要求非常具体,就是要分析“历史与现实交织穿插叙述方式的好处”,解答此题要求学生首先能够在读通文本的前提下,弄明白“历史与现实交织穿插叙述”的具体内涵和表现,然后考虑历史与现实之间的联系再考虑其作用与效果。好处应围绕三要素,从主题的表现,人物形象的塑造,表达效果三个方面来考虑。
3、实用类文本分析
本次实用类文本阅读仍然是非连续性文本,材料分别来自《人民日报》《自然》《读卖新闻》,均是有关中国量子科学技术的发展的材料。设7-9题,第7、8题为选择题,各3分,第9题为主观题,6分,共计12分。第7题考查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侧重点在对文本内容的筛选,第8题考查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侧重点在整合。第9题则要求分析三则报道的侧重点的不同及其原因。不但要求学生具有较好的筛选、概括、整合能力,还要求学生能够对原文内容进行合理的逻辑推断。
4、文言文阅读
阅读文本节选自《晋书·鲁芝传》,设10-13题,第10、11、12题为选择题,各3分,第13题为翻译,10分,共计19分。
第10题考查断句,重点是学生对文言文的“朗读”能力,第11题考查文化常识,这两题难度都不大。第12题考查对原文内容的概括和分析,只要能准确理解原文“郡邻于蜀,数被侵掠”的意思,不难选出正确答案。第13题的翻译,仍然是两句话,每句话5分,句中牵涉到的字词、句式都不复杂,凸显了“阅读浅易文言文”这一高考准则。
5、古代诗歌阅读
选用文本为唐代李贺的《野歌》,设14-15题,第14题为选择题,3分,第15题为主观题,6分。第14题考查对诗歌的赏析,重在整体把握,要求学生对诗人在诗歌中流露出的情感有一个比较准确的把握。第15题考查对诗歌句子含义的理解。要求学生能够够借助重要意象(例如本诗中的“柳”),去把握诗歌描写的内容,在此基础上,结合时代背景,作者人生经历,考虑诗句表达的思想情感。
6、名句默写
共设3小题,每小题2空,每空1分,共计6分。三个小题分别考查《论语·为政》《师说》《念奴娇》,初中2分,高中4分,明显强化了高中的识记能力。
7、语言文字运用
2018年语言文字运用考查最大的变化是将原来分离的3个选择题改为同一语言阅读材料的3个互相关联的选择题。三个考点为病句修改、语句补写、成语使用。每小题3分,共9分。另外,20题考查对语言表达不得体的修改,设5分,21题为16年考查过的流程图,设6分。语言文字运用总计20分。第17题考查病句,与传统的病句选择题不同的是,本次是要求考生从4个选项中选出修改正确的一项,这一考查方式要求学生不但能找出错误,还要能准确判断错误类型与种类并判断修改是否正确,其难度介于传统的病句选择题和病句修改之间。本题估计是因为近几年第一次考查这种类型,因此相对难度较低,学生如果能准确判断出原题“经历了航次”这一搭配不当的错误,不难选出正确答案。第18题考查补写,重点在考查学生的语言表达连贯的能力,学生从叙述对象的角度即可作出正确判断。
第19题考查成语,要求在4组近义成语中选择正确答案,与传统的成语运用题相比,强化了对成语辨析能力的要求,学生需要结合语境并准确判断成语的适用范围、语意重点,才能选出正确答案。第20题是考查语言表达得体,最大的变化是将原先的选择题改成了主观题,而且前几年语言得体基本上都是考查谦敬词的运用,今年要求考生对一则启事里面表达不合书面语体要求的地方进行修改。等于是把病句修改和语言得体结合在一起了。与传统题型相比难度提升,不过题干中明确指出“不合书面语体要求”,又给考生指明了修改方向,变相降低了难度,估计是因为第一次考查这一题型。不过书面语体与口头语体的区别,从目前很多高中教师的教学实际来看,都不是重点内容。而且从题目本身来看,不但要考虑到口头语体与书面语体的区别,实际上语言表的的对象、情境、场合都要考虑,估计不少学生在这一题上会吃一点小亏。第21题考查图文解析,要求考生把一个关于个人专业发展规划的流程图改写成文字,这一题型是前几年较为流行的题型,学生比较熟悉,总体而言难度不大。不过字数限制(不超过90字)对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提出了较高的要求。
8、写作
本次作文题目是一组材料,列举了从2000年到2018年的中国大事,以及2020、2035年的“中国梦”内容,要求学生写一篇文章,留给2035年的那一代人阅读。分值60分。从作文本身来看,这一作文其实并不新奇,“写给后代的一封信”早已有之,但今年的题目特别之处在于其材料选取和角度的设定。
一是贴近社会和学生生活,时代感强。里面的内容例如“千禧年”“汶川地震”“北京奥运会”“村村通”“天宫一号”“世纪宝宝”等涉及到了社会生活的多个层面,保证了各个层次的学生“有的写”,而且知识面比较广的学生能够“喜欢写”。引导学生树立两方面的意识,一方面是学生应该阅读的内容,另一方面是他们喜欢阅读的内容。不在审题上为难考生,让更多的学生有话可说,主要看立意高下、完成度的高低。既照顾了绝大多数考生,又有一定的区分度。
二是要求更具体,任务更明确。全国I卷不是单纯地罗列21世纪大事记,而是强调“际遇和机缘”“使命和挑战”及“你”是怎样联想和思考的,要求学生既关注“际遇和机缘”,同时带入自己应该承受的“使命”及自己所遇到的“挑战”。
三、试卷总结
1、2018年高考语文试题导向明确,有助于引导学生大量阅读、勤于写作,培养丰富语感,增强理性思维能力。总体来说,2018年高考语文试题特别注重了对学生母语核心素养及关键能力的考查,全面考查了学生的语文素养和语文能力,具有以下特点:
第一,突出立德树人,培养学生良好的品德。
第二,突出时代特点,引导学生关心天下事、国内外大事,使学生既要有爱国情操,还要有国际视野。
第三,引导培养学生的理性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第四,突出考查语文综合能力,包括理解能力、表达能力和自我纠错能力。
2、备考策略
第一:强化文学鉴赏能力。尤其是这两个方面:熟练掌握文学鉴赏的基础知识,包括写作手法、叙述角度等多个方面;针对题干的要求,从相应的角度展开分析。从这几年的高考题来看,散文与小说出现了明显地“融合”趋势,散文的“小说化”和小说的“散文化”相当明显,不再像以前那样泾渭分明,这就对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提出了较高的要求。从设题角度来看,笼统地要求“评价思想内容”“分析人物形象”不再出现,而是要求考生能够较为深入、具体地去分析写作手法、表达效果等,这就对学生的文学鉴赏基本功和逻辑分析等方面能力提出了较高的要求。从2018届高考复习来看,部分考生存在比较明显的“套路化答题”现象,而2018年全国卷的设题角度和方式恰恰起到了“反套路”的效果。
第二:强化逻辑判断、比较、分析等能力。例如此次实用类文本阅读第9题就非常强调这一点,学生要对所给材料进行精准概括,然后比较,并且分析得出相应结论。与传统题型相比,2018年第9题第二问的答案在材料中是没有的,完全依赖于学生自己的分析推断能力,对于习惯了传统的“概括”“筛选”“整合”的考生而言,确实是一个不小的挑战。
第三:强化语言文字表达运用的能力。具体体现在从考查对象到考查方式,更加强调语言文字的实际运用。17-19题要求学生针对一段新闻文字进行相应的解题,第20题是修改一则启事,第21题的人生规划流程图,这些都是立足于现实生活,考查语言文字的现实运用。如果说以前的病句、得体等考查题型,学生只要判断“对不对”就可以的话,那么今年的高考,不但要能判断出“对不对”,还要判断出“错在哪里”“如何修改”“怎样改对”,对学生的语言文字表达运用的能力要求要高得多,这也是今后高考备考的一个重要内容。
第四:强化关注现实人生,强化社会担当。2018全国卷,在客观上要求学生改变“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学习现状。尤其是此次的作文,无论外界评价如何,其紧密联系社会、紧密联系生活、突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突出国家民族自豪感、突出青少年的社会责任与担当,这是今年高考作文的特点,也必然是未来高考作文的风向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