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感
七月十五号,和往常一样我们早早地起床出早操,一千米的长跑后同学们大汗淋漓,但脸上全都挂着笑。
吃完早饭,我们早早地来到报告厅,李越教授也很快到了。李教授为我们介绍了清华的历史,回顾清华大学107年历程,从仅仅400多亩土地到现在的5000亩,清华走过了一段辉煌的历史,十一位两弹元勋,四位国学大师……清华优秀的师资,校训,校友让清华成为了中国教育的标杆。
下午,石邦宏教授为我们做了关于创新的讲座。很巧的是石教授也是我们家乡的人,和他交流起来,我们感到了久违的亲切感。石教授为我们讲述了如何成为一个有创新素质的人。同学们在与石教授交流的过程中,学会了很多也对未来有了更清晰的规划。
晚上,清华的助教带着我们做游戏,“名字接龙”让我们更加了解了彼此,在“抢凳子”“谁是卧底”“你画我猜”等游戏中,同学们相互配合,既体会到快乐,又增强了向心力。
(黄智贤 7月15日晚)
随感
转眼之间二十一天的研学活动已经过去了一小半了。今天——我有幸聆听了来自清华的两位教授的精彩讲座。
上午,李越教授为我们介绍清华的发展与人才培养。他从清华大学的起源——“赔款学校”说起,他告诉我们,清华大学的前身——留美预备学校是由美国提议建立,用美国政府退还中国的部分“庚子赔款”建立起来的,美国人的本意是“奴役中国人最好的方式是帮助他们培养一批人才,并对其灌输美国思想,使其忠于美国政府”。但后来的事实证明,清华大学并没有像美国期望的那样发展,她在后来的校长梅贻琦的领导下逐渐发展为一所综合大学,并为中国的发展培养了大批高素质人才——我国的21位“两弹一星”元勋中就有十几位来自清华大学,足见其对国家建设做出的巨大贡献。
下午,石邦宏教授为我们做有关新时代创新人才和创新教育的讲座。教授为我们详细地解说了所谓新时代的社会变化趋势以及新时代对人才的新要求——创新能力。并要求我们在接下来的学习与生活中做到“勇敢、坚毅、自信、敢为人先”。只有时时想到创新,发散思维,展开想象,才能适应这个日新月异的社会。
晚上助教带领我们做了几个有趣的小游戏,包括“谁是卧底”“你画我猜”等,不仅给我们带来了快乐,还增进了学生之间的感情。
二十多天的研学旅行对于我来说,每一天都是一个期待,都有一份收获。
(郝收成 7月15日晚)
.jpg)
.jpg)
.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