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施素质教育,从目标上看应涵盖如下内容:培养学生健康正确的主观意识;使学生具有健康的心理和强健的体魄;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学习方面的习惯和生活方面的习惯等;使学生具有求知的欲望、竞争的意识和创造的才能;培养学生对事物广泛的爱好、兴趣等等。教育的终极目的是让学生学会生存、学会学习和学会创造。
一、培养学生健康正确的主观意识——教会学生做人
主观意识是属于人的认识范畴,它包括的内容十分宽泛,如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等。我国文化底蕴丰富,五千年的文化积淀使我们拥有无尽的精神财富,挖掘整理优秀的文体遗产转化为巨大的教育资源,影响教育学生是教育界义不容辞的责任。对学生责任心的培养,使学生对事情能勇于负责、敢于负责。当今,我国独生子女进入接受学校教育阶段,由于家长的溺爱和呵护,几代人围着孩子转,从小就形成了一种唯我独尊的优越感,责任意识缺失,抗挫折能力差。因此,对学生加强责任心的培养,就显得尤其重要和迫切。组织创建班委会时,我们采取了演讲、即兴发言,自由竞争,争做班干部的办法,争强同学们的责任心和竞争意识。
二、培养学生强健的体魄和健康的心理素质
健康的心理是一个人能不能在社会上立足的基本条件。如果一个人成绩优异,但稍遇挫折就对生活失去信心。一个人身强体壮,却畏首畏尾、意志薄弱,志向远大,却心胸狭窄、自私自利,毫无责任心……。可见,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的重要性。有意识地锻炼他们的心理承受能力。要做到这一点,首先要使学生具有良好的心理品质、坚强的意志、稳定的情绪,能分辨是非、善恶、美丑。其次能适应多变的环境、心理能承受各种困难和挫折。正如孟子所说“故天将降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曾益其所不能。”
三、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学习和生活习惯
一个人终生受益的是良好的习惯。故然,素质教育应把良好的行为习惯的培养列为核心内容之一。教育过程中理应渗透到学生教育活动的方方面面。
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必然要制定一些规范。没有规矩不能成方圆。与此同时,也不能忽视学生个性的发展。倘若一味地强调规范教育,就会象工厂生产的标准件一样,学生将失去个性、失去创造性,同样也是教育的悲哀。老教育家吕型伟先生提出,要培养多样化的人才。如果只注重个性发展,不谈约束,将会导致学生自私偏狭,唯我独尊。因此,我们既要注重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又要重视他们个性 的发展,使两者很好地统一起来,互相补充,互相促进。我们班在常规管理方面取得了良好的成绩。“全勤班”, 男、女宿舍均获“五星级宿舍”,在常规管理中多次获年级第一。
四、求知欲望、竞争意识和创造能力的培养
素质教育包括科学文化素质、身心素质、审美素质、劳动技能素质等。科学文化素质是素质教育的核心。“知识就是力量”,谁忽视了这一点,谁将受到历史的惩罚。但我们所强调的知识,已经不再是量的积累,而是通过知识的学习,通过知识这一载体,引导学生学会学习。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求知欲望,教给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认识事物的能力和创造能力。江泽民同志说:“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已经成为素质教育的核心。学生在学校习得的知识终将过时,而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学生心理素质的完善、能力的培养、智力发展和方法的习得会使人终身受益。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激发出来的求知欲望,将使他终身都自觉地去学习。远比掌握更多的知识都重要。况且“方法也是知识,而且是更重要的知识”。只要认识到这一点,人们就会走出应试教育的误区。教师的教着眼于学生的学,教学关系因此变得和谐愉悦。苏霍姆林斯基所说:“当学生跨出学校大门的时候,要让他带走渴求知识的火花,并让他终生不息地燃烧下去。”
竞争能力是适应未来社会发展必须具备的一种能力。因此要引导学生敢于竞争,勇于竞争。对于竞争要正确引导,要教育学生用正当的手段来竞争,要胜不骄、败不馁。在注重竞争意识培养的同时,也要强调合作,当今社会的竞争是合作下的竞争,强调协作攻关。。教育是面向未来的事业。这就要求我们要着眼于未来,培养学生合作精神。合作有利于学生发展良好的个性,增强群体凝聚力。在合作下竞争,能使群体人际关系融洽,促进整体水平的提高。
创造是人类最崇高的事业。 “创造力是一种潜力,能够开发,也必须开发。培养学生的创造力这是比传授知识重要得多的工作。我们不仅应该让学生知道世界是什么,知道世界为什么这样,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知道怎么才能使世界更美好。”因此,“教师不能总喜欢学生服从听话,循规蹈距。把有创造性才能而执行性才能不好的学生视为调皮捣蛋;给以压制,甚至制裁。”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才能是世界教育的大趋势。一个没有创新能力的民族是一个没有希望的民族。因此,大力开展创新教育,唤醒学生头脑中沉睡着的“创造大师”。“如果能把学生自身创造潜力开发出10%,那么他就是‘天才’;如果能开发出20%,他就是‘超人’;如果能开发出30%,他也是‘爱因斯坦’。”教学目的是教会学生“学会学习” 作为传递知识、生产知识、创造知识的场所,教师有责任培养学生适应瞬息万变社会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教会学生学知 、学做、学会共同生活、学会生存。为此,教学过程应注意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批判性、创造性、发散性思维,鼓励学生标新立异,“出风头”,表现自己,使学生养成锐意创新、独立思考的习惯。因此,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学校的各项有益活动,如:
五、培养学生对事物广泛的兴趣、爱好以及对科技的觉悟和亲近感
当我们问学生某门学科为什么没学好时,大多数学生都回答说,不爱好或不感兴趣。爱因斯坦说,热爱是最好的老师。因此,只要学生对事物有了兴趣、爱好,他才能主动地去学习、去探求、去研究。在此基础上,才能有所发明和创造。开展课外兴趣小组的目的,主要是培养学生的兴趣和爱好,而不是培养专家,除个别学生有较好的成绩需着重培养外,大部分学生将成绩平平不会出名。只有认识到这一点,我们对各种兴趣小组才能有正确的态度,才能采取正确的方法,才能越办越好,从而防止拔苗助长。
总之,素质教育应该是着眼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要有教育生态的观点,有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切不可急功近利,搞短期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