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科目是根据高考改革的要求,对综合能力进行测试,而为“3+X”高考模式设计的考试科目。综合能力考查是“3+X”高考科目中最为重要的组成部分,是“3+X”高考方案的精髓。安徽从2002年开始实行“3+x”高考方案,至今已有7年。从这7年的高考结果来看,一个学生乃至一个学校要想在高考中取得好成绩,综合是关键,正向我们老师讲的“成也综合,败也综合”,可见,综合科目在高考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我校近三年高考应届文科本科录取人数占报考人数比例:2006年71.0%,2007年52.2%,2008年35.6%,达线率逐年递减。其原因主要是安徽高考文科录取比例下降,另外,各届师资不同,学情不同。但是我们的文科教学和管理是不是也存在问题呢,能否改进呢,首先做为在高考中起关键性作用的文综合教学有必要进行一下反思。
一、文科综合教学存在的问题
1、文理分科前学生不重视,文综合基础差
在初中,地理教学处于荒芜状态,政治、历史由于中考是开卷考试也得不到足够重视;到了高中,高一阶段,大部分学生首先倾向于学理科,不重视政、史、地的学习,同时班主任大多数是理科教师和基础课教师,部分班主任对文科教学也不够重视,造成学生政、史、地在初中没学好,在高一没好好学,文综合基础差。
2、学生无奈选学文科,学习积极性不高,学习能力差
我校学生在选择文、理科时,少数学生是根据兴趣爱好和自己的特点来选择文科的,大部分学生是因为理化学不好才不得已学文科,所以许多文科学生学习能力较差,对政、史、地不感兴趣,学习文综合的积极性也不高。
3、六年的工作两年干,突击性教学效果差
我校文理分科是在高二开始时进行的。由于学生在初中和高一文综合基础没有打好,到高二以后,学习文综合起点比较低,学习水平难以提高。同时,文综合教学既要上新内容,又要把初中和高一内容重加工,迫于时间短,进行突击教学,学生理解消化过程不够,缺少作业,定时训练少,能力培养欠缺,教学效果比较差。
4、缺乏研究氛围,教师各自为战,整体教学质量不高
文科许多科目与理科不同,它的发展变化较快,如政治、历史即有历史性,又有时代性,它的发展是与时具进的。同时政、史、地又具有学科间的交叉性,综合性,如“政史一家”,史、地结合就是人类发展的“时空”。由于学科的这些特点,对文综合的许多问题的理解和认识也应当是发展的、多角度的。许多教师在教学中对遇到的问题,不与别人交流,研究讨论较少,有的教师把自己有偏差的理解和认识教给学生,或者是由于讲解不清楚,使得学生不理解,造成学生学习事倍功半,甚至走入误区。
5、对高考要求认识不足,指导学生不到位
近年高考阅卷中,文综合失分因素显示,许多学生答题不准确,抓不住要点,语言不规范,潇洒一大篇,找不到得分点。这反映出平时文综合教学中对学生答题的简洁性、准确性、条理性指导不到位,训练不到位。
6、课程设置、教学模式与考试模式存在矛盾
在目前的课程设置和教学模式中,不同学科自成体系,课程是按单科设置的,教师分科教,学生分科学。而现在的高考实行“3+综合”考试,根据课程改革发展趋势,其综合能力的考查必然会由现在的“拼盘式”向真正的综合转化,这样就产生了一个矛盾,“分科教学,综合考试”,与教师已定型化的专业性、单一性的知识结构、思维方式,形成了一对突出的矛盾。
7、学校管理存在问题,不利于文科发展
(1)课时分配不够合理。目前我校各学科课时安排没有按新课程要求同比调整,文综学科课时较少,造成文综学科教学压力大。同时学生学习时间分配不合理,花在基础学科、理综学科上的时间较多,花在文综学科上的时间较少。
(2)对学生学习成绩评定有失公正。如年级在统计公布学生考试成绩时,理科五科成绩累加排一个序,然后,八科成绩累加排一个序,这无形中就诱导学生重视理科,轻视文科。
(3)对文科教学重视程度不够。一方面在高一阶段部分班主任要么重理轻文,要么重文轻理,对学生各学科学习状况重视程度不一样,甚至在文理分班前做学生思想工作,留住成绩好的学生,赶走成绩差的学生,造成想学文科的学生在高一阶段没有好的文科学习环境和氛围。另一方面,部分文综合教师对自己学科教学也不够重视,在教学上下的功夫不够,对学生督促检查较少。
二、改进教学及管理的几点意见
(一)优化管理措施,创造良好的教学环境
1、调整文理分班时机,有重点的开设课程
学生进入高中,通过高一学年第一学期的学习,已基本能够确定自己是向理科发展还是向文科发展,可以进行文理分科。考虑到学业水平测试的要求,文科班、理科班都开设学业水平测试的课程,只是有重点课程和非重点课程之分,在课时安排上向综合科目倾斜。这样做有利于学生明确发展方向,减轻课业负担;有利于综合科目的教学,有更多的空间和时间提高综合科目的教学质量。
2、完善评估机制,促进综合教学
加强文理分班以前对综合学科教学及班级管理的评估检查,改进奖励措施,对分班前综合教学情况进行奖惩。这样做可减轻分班前重理轻文,或重文轻理现象,促进综合教学。
3、加强学校管理的正确导向作用
一是要做好教师的思想工作,提高对文科综合的重视程度,特别是班主任在班级管理中对文综、理综要同等重视;二是要加强对学生的思想教育,端正学习文综合的态度;三是开展教师的教研活动和学生的学习活动,营造良好的教学环境和学习氛围。
(二)文综合教师要跨学科再学习,适应课程改革的需要
“文科综合”主要是指政治、历史、地理三科综合。历史学科着重叙述的是人类社会历史的进程,地理学科着重研究的是人类社会的生存环境,而政治学科则是研究在特定的历史条件和现实环境下,人类的经济、政治问题以及在这些问题中闪现出的哲学思想或哲学方法依据等。它们从不同的角度去研究社会,其目的是要从理论上去解释社会现象。但是,现实生活中诸多问题,并非单一因素构成的,其变化发展的过程以及所产生的影响,往往涉及许多方面。因此,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角度、条件,就需要作多种考虑,不能完全撇开其他两门学科,只有三者结合起来,才能更好地解决现实问题。
要求学生做到的,老师首先要做到,现在高考要考查学生综合能力,那么做为综合学科的教师首先要有综合能力,要有跨学科的知识系统,这就要求我们教师要跨学科再学习,改变自己单一性的知识结构、思维方式,以适应课程改革、高考改革带来的新变化。
(三)转变教学观念,改进教学方法,着力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综合能力
综合测试虽“以学科内综合为主”,但“跨学科的综合试题,其比重将随着普通高中教学改革的深入而逐步加大”。因此,我们要用发展的眼光来看待综合、实施综合,在搞好学科内综合、夯实“三基”的基础上,逐步加大跨学科的联系、渗透、融合的力度。这就要求我们在帮助学生掌握基础知识的同时,注重学生创新意识和综合能力的培养。
1、在掌握知识的基础上,结合对学生能力培养的目标要求,大力挖掘教材中容易引起学生学习兴趣、思维诱因的因素,促使学生积极思索,有效接受;
2、根据教学内容不断创设一些新情境,寻找历史的和现实的生活素材、案例,鼓励学生去观察、质疑,培养学生的归纳、演绎、分析、综合能力和创新意识;
3、加强对学生进行学科训练和反馈检查,督促学生在利用已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形成能力;
4、打破学科界限,重视不同学科的交叉、渗透、综合,引导学生善于从一个问题出发,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不同侧面历史地、全面地看问题。
(四)加强新课程文综合的教学研究和高考研究,提高教学质量
综合科目的设置对传统的教学组织方式是一个极大的冲击,由此带来备课、教学、命题、阅卷、分析、讲评等一系列教学环节的改变或改进,而根本的是将带来教学组织思想的转变。这个转变,要求教师要树立教研意识,树立团结协作精神,要改变单兵作战的方式,要以加强集体备课为关键,以综合集体的智慧为核心,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
面对新课程、新高考,有许多新问题需要研究解决,诸如综合科目的教学与考试改革、综合科目的测试目标与内容、综合科目试题的特点与内容结构设计、综合科目试题的命制、综合科目答卷的评阅和讲评、综合科目考试成绩的统计与评估、当前学生的综合能力现状与提高的对策、当前综合科目所涉及的学科的教学差距与解决的办法等。对于每个教师课堂教学来讲,教学安排的合理性问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问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问题,问题理解的准确性等等,这些问题都需要我们研究讨论。
今后我们要加强学科组、课题组的教研活动,不仅学科组内要加强教学研究,还应该跨年级,跨学科开展研讨活动。建议高一、高二每学期进行一次文综合学科组联席研讨会,高三综合学科组要每月一次集体研讨,研究交叉内容的教学设计,综合能力的训练等。通过集体备课、公开课、研讨会、课题研究、学术讲座、综合试题训练及评析等方式推动研究活动的开展。
时代在发展,教育改革在深入,在新的教育理念、课程理念下,教师不仅是教育者,还应当是学习者,研究者和创新者,只有不断的学习、研究和交流,才能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提高教学水平,跟上教育改革的步伐。希望大家在今后的工作中都能成为学习型、研究型的新型教师,为学校的可持续发展做贡献,为课程改革做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