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辉煌灿烂的中华文明滋养下,在独具魅力的楚汉文化浸润下,在前仆后继的教育先贤打磨下,寿县这片钟灵毓秀的热土积淀了深厚的文化底蕴,其中书院就是一个不可或缺的文化因子。历史上,寿州先后设有淮南书院、安丰书院、涌泉书院、淮淝书院、循理书院和寿阳书院。沧海桑田,如今这些书院已无迹可寻,但其存留于天地间灵动的历史文脉仍然穿越数百年时空,泽润着寿州一代又一代学子的求学历程。 寿州最为著名的书院首推循理书院,建于明朝天启二年(1622),由寿州学正黄奇士修建。黄奇士,字守拙,湖广黄陂人,为官寿州学正,后升任礼部司务。黄奇士来到寿州后,十分重视文化教育,带头捐资兴建了循理书院。崇祯八年(1635)书院毁于战火。乾隆二年(1737)由知县周之晋恢复。光绪二十七年(1901)时任学部大臣的邑人孙家鼐捐资扩建,光绪三十一年(1905)改为寿州公学。民国12年(1923)改为寿县初级中学,1951年易名为寿县中学,文革后更名为寿县第一中学,可见今日学府寿县一中的前身即为循理书院。 书院的名称最早出现于唐代,原为藏书和修书之地。唐末五代之后,成为教学之所,但不同于府、州、县学,是私办或半官办性质的学校,可以说书院是古代私学发展到高级阶段的产物。循理书院兴盛于明末清初,其性质为集士讲学之所,目的是为了培养廉官良臣,使之步青云,登玉堂,助明主,佐皇猷。书院取名为“循理”意思是“欲使游其中者,曰持循于天理之内,而渐臻自然也。”其实质是遵循封建伦理道德,维护封建制度;因为这一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特别复杂的时期,经济发展与政治腐败并存、专制制度强化与反专制的民主思想同在,统治者不择手段地加强对人民的思想控制,循理书院复兴于文字狱最盛的乾隆年间,时代决定了它的使命只是为封建统治者培养一批歌功颂德的奴仆,以维护岌岌可危的封建制度。 时过境迁,昔日的循理书院与今天的寿县一中不可同年而语,那么我们追溯循理书院,循理书院遗存了哪些文脉值得我们继承弘扬呢? 笔者认为循理书院最宝贵的历史文脉是它的尊师重教、奋斗不息之举和学思行合一的教学方法。循理书院的兴建并非由政府投资所为,由于当时统治者重视利用文化教育控制百姓,因此各地官员均把兴建书院看成是义举、是炳若日星的崇高事业,不仅积极倡劝兴建书院,而且率先垂范捐资建校。循理书院就是由当时地方官员及乡人集体捐资建立的,凡是对循理书院的创建、恢复、重建、增设有功者,上自知州、学正,下至绅董乡民以及治院有方的山长、教绩卓著的掌教,皆勒名于石,立碑永记,其中对书院创建人黄奇士更是推崇备至,甚至给黄学正涂上了神奇色彩,这足以说明当时寿州尊师重教风气的浓烈。循理书院的成长历程是一部奋斗不息的创业史,从明朝天启二年到清末,循理书院前后办学时间长达近300年之久,几经兴衰,经历数代教育先辈筚路蓝缕,最终成为当时全省少有的大书院之一。更值得称赞的是,循理书院在教学方法上大力倡导“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力行学思结合、知行合一;几百年过去了,任凭风雨飘打岁月磨砺,而循理书院的教学方法仍然熠熠生辉,光耀千秋。 如今科教兴国已成为时代发展的大潮,寿县一中作为省级示范高中,既是全县人民传承尊师重教之风智慧的结晶,也是展示寿县尊师重教成果的窗口。近几年一中的教育教学绩效突出:高考本科达线数连年突破千人大关,并持续攀升;学校是国家确定的“西部教育顾问校”,是“北京师范大学国际学术交流中心校本培训”会员校,是全国价值教育联盟学校,是省教育学会会员校,是省体育传统项目校,是省现代教育技术实验校,……然而,当代教育发展日新月异,面对日趋激烈的校际竞争,一中如何充分发掘历史文化资源打造现代特色学校,再续一中的辉煌,使一中永远成为百姓心目中的教育圣殿?这个话题自然会引起每一位投身于教育事业的工作者关注。笔者认为,作为一所百年老校不仅要有前瞻的教育理念和管理方法,更应当从根基汲取养分吐露新枝。一中是从遥远的循理书院缓缓走过来的,在继往开来的一中人经营下,其深厚的文化底蕴不仅仅呈现在大气的校舍、鳞次的楼宇、妙置的亭台、锦簇的花草、苍翠的松柏这些凝固的物质文化载体上,更重要的是表现在经过百年凝炼而形成的自强不息、追求卓越的灵动的校园精神。我们不仅要继承循理书院尊师重教的传统、弘扬其奋斗不息的精神,更要重塑“循理”文化内涵、光大循理书院的教学方法。新课程满载着新时代的使命已锐不可阻挡地走进了校园,我们今天提倡“循理”实质上就是提倡遵循教育规律办事,因材施教。新课程的理想境界是“有一千个学生,就应有一千张课程表。”它呼唤着学校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重新审视教师角色、构建新的学习方式、建立新型师生关系。在新课程教学中,阅读、思考、回答、感悟、体验、辩证、绘画、访谈、语言描述、调查研究、社会实践等活动无时不有,因此“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就会时时存在,唯如此才能使教学从灌输式、结论式、题海式模式中走出来,才能让学生不再在研读课本、题海战术、应对考试的教育循环圈里挣扎,才能让课堂成为师生互动、心灵对话的舞台、成为师生共同创造奇迹、唤醒各自沉睡潜能的时空。 一所百年老校若离开了它的深厚的历史文脉是难以真正成为经典学府的。一中作为文化薪火的传承者,“和谐一中、法治一中、人文一中、魅力一中”的弦音正在奏响,我们相信追求卓越的一中人依托优秀的历史文脉一定能把一中的明天续写得更加灿烂辉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