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隐性课程建设 全面提升办学质量王文永
课程管理是学校教育教学管理中最基础性也是最根本性的管理。我们通常所说的学校课程是指事先明确、事先编排的课程,即学校教育教学中有计划、有组织地实施的官方课程,也称常规课程、正式课程、显性课程,而对隐性课程则较为陌生。长期的应试教育、片面追求升学率,使学校特别注重显性课程的管理和建设,忽视甚至忽略隐性课程的开发和建设。久而久之,导致了两种显在的倾向:一是校园书香气息,文化氛围越来越淡,呈现出世俗化、功利化、庸俗化的倾向,二是学校教育远离了教育的原点,学校培养的学生的综合素质下降,有的甚至成为次品、废品,因此,加强隐性课程建设对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推进新课程改革,促进学生和谐健康持续发展,全面提升办学质量,无疑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试图通过对“隐性课程”的一些思考引起学校社会家庭对隐性课程的重视,确立大教育观,全面教育观,合力育人,全面育人,促进学生健康全面成长。一、“隐性课程”的简单诠释 隐性课程的概念是由杰克逊(P•Jackson)在1968年出版的《班级生活》(也译作《教室中的生活》)中首先提出的,可以追溯到美国教育家杜威的“间接学习”(附带学习),也有的教育家把它称作“学校文化”。 隐性课程是学校情境中以间接的内隐的方式呈现的课程,指学生在学习环境中所学习到的非预期的或非计划的知识、价值观念,规范和态度等,隐性课程泛指除显性课程之外的学校所有文化因素的总和,涉及到学校建筑的样式及色调、校园景观、各项规章制度、人际关系、社会实践活动、环境卫生甚至学校的一草一木等因素,从地点、内容、对象等三维空间对学生的知识、言行、道德等层面润物无声地陶冶着学生的心灵,对学生产生的影响效果无法精确测量和评估,但却是深远持久,甚至影响终生。教室、图书馆、阅览室、网络媒体等开放现代的教学设施,对于学生获取现代信息知识,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宁静、整洁、高雅、规范的校园氛围,是学生健康快乐成长的“土壤”和“气候”,有利于学生自觉约束自己,改正不文明、不规范言行,养成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神情舒展。完善的规章制度、良好的教学秩序、民主探究合作的学习生活氛围有利于陶冶性情,净化心灵,并演化成一种乐观向上的精神、高尚丰富的人格内涵。优良的校风、学风对培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确立远大的人生目标、养成勤奋好学刻苦钻研的学习品质具有重要作用。板报、个性化的班级文化、第二课堂、学生社团、校园广播站、校园电视台、校报、校刊,在陶冶学生情操的同时,也会扩大学生的视野,增长知识,增进交流合作,锻炼才干,提高能力。整洁文明的校园,积极向上的班风、和谐包容友好的人际关系、高雅热情敬业爱生严谨治学的师表形象,能起到净化学生内心世界、磨炼意志品质,培养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的作用。 隐性课程看似“无为”,实则“大有作为”,看似“无目的”,实则“无目的”结果比有目的的结果更有效果更有意义。二、学校“隐性课程”的探索与思考 没有一所学校没有影响师生的隐性课程。目前,尽管素质教育正成为中小学教育改革的主旋律,但很多学校仍把着眼点放在“应试教育”上,放在显性课程上,形成狭隘僵化的教育目标取向,不重视甚至忽视隐性课程的规划建设。我认为学校应积极开展隐性课程的研究和开发,应将隐性课程纳入到学校的总体规划之中,应该加强以下两个方面隐性课程的规划建设。 (一)加强校园办学硬件及环境建设。 校园硬件规划建设:校园是学生学习、生活的空间。先进的办学条件、一流的硬件设施是学生获取知识、强身健体的必要条件。现代化的校园总体规划是校园规划建设的基础。校园规划要高起点,建设要高标准,力求永久性留存。校园建设要有前瞻性、人文性、实用性、艺术性、生态性,要富有文化内涵和环境感染力及环境育人功能,建绿色学校、人文学校、和谐学校、书香学校、高品位学校。 校园自然环境建设:校园是学生学习生活之所,包括绿化、美化、净化校园的物质设施,如园林小径、喷泉飞瀑、鸣蝉戏蝶等显现自然生趣的校园景色,学生身处其中,心旷神怡,怡情养性,提高审美情趣,净化心灵。学校可以有目的地规划设计,也可以让学生有意识地积极参与。特别让学生参与到环境建设中,爱护校园,建设环境美好校园。苏霍姆林斯基说过:“用环境、用学生自己创造的四周情境,用丰富集体生活的一切东西进行教育,这是教育领域中最微妙的领域之一。 校园人文环境建设:校园中、教室里挂上古今名人大家和学生自己创作的字画、格言;具有象征意义的雕塑和建筑,富有情趣的实验室、图书馆、操场,充满班级特色文化的教室;学校的成就展示,师生的作品展示等等,可以激发学生奋发向上、积极勤奋求知的精神。校史展馆、教师博物馆,学校文化、学校精神得以传承和弘扬,组织学生参观,可以激发学生爱校之情,立志成才,为校争光。 校园人际环境建设:指教师与学生的双向教育教学活动,师生相互尊重、相互学习、互相激励的人际关系。教师是学生的榜样楷模,教师的一言一行、举手投足都会影响学生。教师在着装、仪表、行为、爱好上应有严格的自我要求和自律。教师应充分显现出较高层次的文明素养和较高品味的人生追求,对待学生应多尊重,多鼓励,民主平等,更多地融入学生活动之中,参与学生的生活,建立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 校园走向社会的建设:学校本身就是一个微缩的社会。从校园管理到活动要让学生融入其中,培养学生对社会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引导学生自我管理、自主管理,参与学校管理。要丰富校园文化生活,举办校园艺术节、体育节、科技节。开展文化艺术进校园活动,让学生参与感受高品位的文化艺术情趣。支持鼓励学生组织学生“武术队”“书画社”“科技小组”等兴趣小组,引导学生接触社会实际,了解社会变革,培养良好的道德素养。 (二)培育健康向上的校园风气 校园风气即校风,是隐性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校园风气是一种整体的育人环境,一种教育方式,一种无形的教育资源,一种巨大的影响力。一个人在学生时代接受优良校风的熏陶,形成了正确的思想观念、养成了良好的行为习惯,将会受益终生。学校要将培育优良校风作为大事,长期不懈持之以恒的努力。 1.强化约束,创新教育形式。中学阶段是人生成长发展的关键期,是人生观、价值观、基本品行的养成期。学校要按照《中学生守则》《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的要求,严格管理,强化约束,引导学生变他律为自律。通过学校巡视检查、学生文明自我督查等形式,纠正学生吸烟、酗酒、乱丢垃圾、损坏公物、打架斗殴、男女生非正常交往等影响校风的不良现象,通过自我教育,体验构建、心理咨询、说理教育、榜样示范等形式对学生进行教育。多元评价,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多角度、深层次地激发学生潜能,变静态的、被动的、表层的“管”,一种约束制约,为动态的、主动的、深层次的具体的“理”,重在引导,重在提升。 从本质上讲,校风是一种整体精神环境和心理环境,要使优良校风得以传播,必须丰富创新教育形式,形成氛围,全方位教育,并长期坚持,不断优化。 2.端正教风,带动学风 校风的主要构成因素就是作风、教风和学风。作风是导向,教风是基础,学风是主体。学风建设要从教风建设开始;教风建设要从作风建设起步。校风建设要首抓作风,再正教风,后促学风。学校领导班子要率先垂范,切实改变工作作风,真正确立服务意识,服务贵在真心实意,服务要面向全体,贯穿整个工作始终,毫不懈怠,持之以恒,不应景,不作秀。教风建设是校风建设的重要突破口。有什么样的教风就有什么样的学风。立人以德为先,为师以德为首,崇高师德,就是学高为师,就是行为世范,就是人格感召,就是魅力熏陶。当一名教师容易,当一名好教师不易,德能并重才是新世纪教师应有的形象。教师要有智慧,教无定法,学生性格各异,教学情景多样,准确迅速地判断,恰到好处妥善处理,才能收到理想的教育效果。师魂是教师的人格风范。“经师易找,人师难求”,为人师者,才能以德育德,以才培才,以学促学,以趣激趣,以情动情,以行导行。 3.微观入手,夯实基础。良好的校风、学风是在良好的班风基础上逐步形成的,校风建设要坚持从教学的基本单元——班级抓起,从创建优良的班风开始。要加强班主任队伍建设,一个好的班主任就是一个好的班集体,有什么样的班主任就有什么样的班风。班主任要有崇高的人格魅力,要用自己的行为影响和教育学生,班主任要尊重热爱学生,作学生人生路上的导航员。班风正,学风浓,校风优。 4.有章可循,有制度可依。学校制度是师生的行为准则。学校制度要条文逻辑清楚,语言明确规范,详尽具体,富有操作性,通过制度帮助师生确立起自己所处的角色地位,角色规范。组织认真学习,在潜移默化中把制度所包含的价值观念、社会文化内化为师生的思想认识,自觉行为。 当前由于一些学校不重视隐性课程的建设,不少校园大量充斥着通俗文化、商业文化、快餐文化,使部分学生对历史无知隔膜,缺少对民族的了解,缺少人与人的理解和尊重,不能悦纳包容他人,缺少人文素养。中学校园不能成为文化真空和荒漠,不能只讲实利和实际,加强隐性课程建设刻不容缓。 文化是学校的灵魂,文化是学校管理的最高境界。隐性课程就是培育和建设特色的校园文化,让学生在文化的氛围和熏陶下欣赏自然美、塑造人格美、发现社会美,提示科学美,培养美好品德,形成优良性格,追求美好人生。希望学校的管理者和所有教育工作者能充分认识隐性课程建设的重要性,高度重视隐性课程的规划开发和建设,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和谐发展,全面提升办学质量。
安徽省寿县第一中学 皖ICP备09011360号-1 皖六公网备3424012012033 地址:安徽省六安市寿县新城区楚都大道与状元路交叉路口 邮编:232200 电话:0564-2766233 Copyright @ 2009-2010 皖西电脑提供技术支持六安新闻网 All right reserved.
皖公网安备 3404220200000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