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 >> 寿县第一中学 >> 教学教研 >> 教研论文
站内搜索

2011年高考安徽省理综物理试题分析
来源: 本站原创   点击数:63213   更新时间:2011年08月20日

◆ 寿县一中高三物理组   冉士谦

 物理:整体难度、计算量偏大

  我从网上第一次看到试卷时,便能理解同学们在考完理科综合后,走出考场时所说的第一句话:物理学科难。安徽省高考理科综合自主命题,今年已是第三个年头了。现就今年我省高考理科综合物理试题部分,谈谈自己的一些看法。
  与09年、10年试题相比,今年理综物理试题风格保持了相对的稳定性,整体难度稍大,加上计算量偏大等因素,得分率会有所下降,但对那些数学运算能力较强,基本功扎实,思考问题又较严谨的考生来说,拿高分并非难事。
  选择题没有特别难的题目,以中等难度或偏难题目为主体,对考生的基本功要求较高。尤其是第17题-第20题,虽为单项选择题,但基本考虑到了考生在答题时可能犯的大多数错误,考生稍有不慎就会掉入陷阱却浑然不知。第17题是一个创新题,要求考生求出做斜抛运动的物体的轨迹在最高点处的曲率半径。这除了要求考生要弄清曲率半径的概念外,还要求考生有较强的知识迁移能力和知识整合能力。实验题部分比较平稳,着重考察了考生的实验基本技能,因没有设计性实验,降低了对考生创新能力的要求。
一、试题的构成 

二、试题的亮点
  今年安徽省高考理科综合试卷物理试题(以下简称“物理试题”)基本符合2011年《考试说明》中的命题指导思想,较好地体现了2011年《考试说明》中的变化部分,同时也体现了《物理课程标准》教育理念。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特点:
1.凸显教材中的素材应用
  17题通过介绍研究曲线运动弯曲程度的方法,依托斜抛运动考查向心加速度的相关知识,试题的背景取材于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以下相同)的必修2,第五章第七节中的一段文字;18题考查的示波器的工作原理,是由选修3—1第一章“电场”第九节“带电粒子在电场中的运动”中,讲述示波器的原理后面的“思考与讨论”的内容改编而成;21题中第三小题,考查的是多用电表的内部结构,也是由选修3—1第二章第八节“多用电表”中“说一说”栏目改编而成的。这种高考命题思想将有利于今后的高中物理教学。
2.题型结构稳定
  对比三年来我省高考的物理试题,今年的物理试题,在题量、题型结构与分值的设置没有变化,保持了高度稳定。体现出关系到千家万户的高考要以“稳”字当头,有利于促进和谐社会的发展。
3.突出能力考查
  今年物理试题与前两年的物理试题相比,加大了对学生综合分析能力的考查。如17题,要求考生在学习一段背景材料后,就能应用所学的知识去求曲率半径的问题,体现考查考生自主学习的能力;18题,电子在经过电极XX′时,实际上是一个三维运动,突出考查学生用运动的合成与分解的原理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19题要求考生能通过交流电的有效值定义,来求一个扇形线圈在有界磁场中旋转时,产生的类方波形交流电的有效值。要顺利解答此题,必须首先根据电磁感应知识,把扇形线圈在有界磁场中旋转时,产生的I—t图象画出来,然后才能根据交流有效值的定义来进行求解,这是对正弦交流电的有效值的延伸和拓展,要求考生要有较好的知识迁移能力。20题是以电场为背景,设置了一个带电粒子在电场中的往复运动。有关物体在直线运动中的往复运动的物理模型,对学生来说是一个难点,又夹杂着电场情境,这对考生来说,实际上,是又提出了更高的思维能力的要求,再次凸显对能力的考查。23题压轴题更是综合考查考生的应用能量与动量观点来分析物理问题的能力,且应用到了较深的数学方法,如微元法求和,体现考查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
4.试题设置新颖
  前面提到的取材于教材中17题、18题和21题中第三小问,仅从试题的角度上来说,都是改编非常成功的试题;23题情境的构思设置巧妙,通过一题三问,考查到匀速直线运动、类平抛运动、圆周运动三种主要的运动形式,涉及到力的平衡,运动学的相关公式以及牛顿第二运动定律等相关物理知识,体现对高中物理的主干知识的考查。24题情境创设有新意,通过分层梯度式的设问,由浅入深,由易到难,降低入题难度、分散难点等方法,在保证试题有较好的区分度的前提下,充分体现了命题者对考生人文关怀的精神。
三、值得商榷的几点
1.难
  今年我省高考物理试题的确要比前两年的难。我个人认为,我省前两年的高考物理试题,在难度的把控上还是做的比较好的,在确保高校选拔人才的前提下,适当降低了理科综合中,物理学科试题的难度,得到了社会、学校、学生三方的认可,就现在的高考录取率,以安徽省今年来说,已达到75﹪,以后还会不断向上提升,再说,我们实施新课程改革的目的不是增加物理学科的难度,而是要通过物理的学习,提高学习的科学素养和一种自主学习的精神,更多的专业性知识应该是学生进入大学校门再继续学习的。在这两个前提下,高考试题不易出难。
2.偏
  你如果仔细的去看看物理试题,就会发现17题、20题、23题,这三题的本质都是在考查运动的形式,内容上略显有点重复;能量和动量这两个概念,应该说能量在高中阶段的地位更重要一些,但24题的后两个问,都是涉及到动量问题,前两个问,也只是用到机械能守恒定律,物理试题中没有关于功、功率以及动能定理等高中阶段重要的知识内容(或说主干知识);实验题后面两个小题,都是涉及到多用电表的使用问题,略显对这一问题的考查比重过大,使其它一些重要实验内容失去了考查的机会。所以物理试题在考查知识内容的分配比例上不够均衡,使试卷在考查物理主干知识方面的效率显得较低,当然也就达不到全面考查的目的。
  17题、18题、19题三题,前面说了,都是来源于教材改编而成的好试题,但它们又都不是符合安徽省2011年《考试说明》的好试题。理由如下:17题原形来源于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的新概念物理教程《力学》32页上的“例题4”,编者赵凯华、罗蔚茵。此题涉及斜抛运动的定量分析,这跟《考试说明》中所说的“斜抛运动只作定性要求”是相违背的。我个人认为,此题如果能直接告诉考生,小球在最高点时的速度,那就是一道符合安徽省《考试说明》的“起点高落点低”的好试题了,同时也丝毫不影响试题本身的价值。18题有关示波器图象形成的分析涉及到三维运动,而有关三维运动的分析,在高中物理中是一个非常偏的知识内容。
17题、18题和19题中所涉及到物理知识内容,如向心加速度、示波器的原理和交流电的有效值等,在《考试说明》中,要求均为Ⅰ,但试题呈现的情境与设问,显然都是要求Ⅱ的水平。所以我个人认为,试卷中较难的试题所考查的内容,一定要是《考试说明》中要求为Ⅱ的知识内容,即使要考查要求为Ⅰ的内容,试题量不易太多。否则《考试说明》就失去了指导高考复习的作用,无疑会出现加重学生课业负担,使一线的高三老师在高考复习时,无所适从。
3.超
  《考试说明》明确指出:正弦式交流的函数表达式、峰值和有效值,要求为Ⅰ。而19题考查的不是正弦式交流的有效值的问题,理应认为是超《考试说明》的试题;24题的第三小问,用到了动量守恒定律中的一个推论,即平均动量守恒定律,同时还用到对一个动量不守恒系统,往往可能出现系统在某个方向上的动量守恒,称之为单方向上的动量守恒规律。《考试说明》中对动量的要求明确指出:只限于一维,要求Ⅱ。《物理课程标准》也是说“能用动量守恒定量分析一维碰撞问题”,但在第三小问中,小球与滑块的运动,显然不是一维运动,对一个不在一维运动中的两个物体,要用微元再求和的较深的数学方法,最后得到平均动量守恒的结论,从而求解得出结论。所以,不论是从《考试说明》、还是《物理课程标准》,以及高中物理教学的实际情况,这都是一个不折不扣的超《考试说明》的试题。由此题,我想到了2008年全国理科综合Ⅰ卷中的24题,今年安徽考题与此题很相似,不同的是,它是一个小球通过绳连接在滑块上,小球从水平位置静止释放,滑块也随之滑动,但命题者的智慧之处在于,当小球运动到最低点时,滑块恰好被一表面涂有粘性物质的固定挡板粘住,在极短的时间内速度减为零。这就使原本较为复杂的两体运动问题,立刻限制住了试题的难度继续发展,见好就收,有效地控制了试题的难度,同时也很好地考查了考生的能力。

上一篇: 2011年安徽省高考理科综合化学试题分析
下一篇: 2011年高考安徽卷英语试题分析

安徽省寿县第一中学 皖ICP备09011360号-1 皖六公网备3424012012033
地址:安徽省六安市寿县新城区楚都大道与状元路交叉路口 邮编:232200 电话:0564-2766233
Copyright @ 2009-2010 皖西电脑提供技术支持六安新闻网 All right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