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寿县一中高三化学组 梁允胜 |
一、试题特征分析 2011年安徽高考理综化学试题共有七道选择题(第7至13题)和四道非选择题,我们将试题考查的知识与能力分布与《考试说明》的进行比照,不难看出2011年高考理综化学试题的特征。现逐题简析如下: |

|
二、命题目的明确 安徽省2011年高考理科综合化学试题充分体现了新课程理念,试题“立意新颖,突出新材料、新情景试题的选择,凸显试题的开放性、探究性和实践性”,试题编制符合科学性、准确性、公平性和规范性的基本原则,较好地处理了必考内容和选修模块的必考内容。 试卷结构和长度设计合理,难度适宜,第Ⅱ卷4道试题的切入都较容易,但每题要都做好不容易,试题内容新颖、题型原创,考查了学科的主干知识,有力、有效地遏制了“题海”,很好地解决了多种版本教材的协调与融合。 试题以能力立意,联系生活经验和社会、生产实际,运用新材料、营造新情景、设置新背景,设置题型新颖、情景陌生的试题,让考生在试题的背景下提取统摄信息,重组整合知识,构建新的知识框架,获取解决问题的新思想和新方法,从而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整卷充满着新课程的气息——温度对平衡常数的影响;基态原子的电子排布特征、电负性、共价键的稳定性等;热化学方程式的应用和简单计算;尤其是将科学的探究方法(提出假设、设计实验方案、验证假设、对实验结果的处理加工(思考与交流)等程序)纳入命题中;整卷涉及新材料、新科技比比皆是——未来高效火箭推进剂N(NO2)3、海水电池、以丙烯酸为原料合成一种抗心律失常药物室安卡因、粗二氧化锰的提纯,等等;试题继续注重考生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考查,设置适当的开放性答案等,例如第28(4)题。试卷的另一特点,突出了考试说明中新改动内容---中和滴定(第13题)和晶体性质[第25(2)题]。 化学命题严格遵守《2011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安徽卷考试说明(理科•课程标准实验版)•化学》(以下简称《考试说明》),每道试题都可以从《考试说明》中找到原型(见上表),充分体现了《考试说明》的权威性和可信度,对中学教学改革具有良好的导向作用,从而有力有效地推进高中新课程实施和高考改革。 三、今年考题对下一年复习课的启示 2011年高考化学试题仍然以学科主干知识、重点知识的考查为主,我们对于大纲中“了解”、“理解”、“综合应用”层次要求的内容,要做到心中有数,反复训练,熟练掌握。在高三化学复习课的设计时要尽力做到: 1、构建知识结构,使各部分知识网络化、系统化、条理化 通过复习,我们要引导学生对已学过的化学知识进行加工整理形成知识主线,再构建网络。要尽量按知识结构的框架自己独立完成对知识的梳理和归纳、使零散的知识有序地贮存,形成自己的知识网络体系。比如,基本概念的复习时,我们应要求学生用化学用语来回答问题,注重化学用语的规范使用,规范书写,规范训练。比如,如何区别“电子排布、电子排布式、简化的电子排布式”等概念。在2011年高考试题的客观题和主观题中均重视离子共存、离子方程式正误判断题以及离子反应的有关离子浓度计算或判断、离子间氧化还原反应等基础知识。再如,以实验为载体的科学探究性试题是我省高考化学题的一大特色。安徽省高考化学卷2010年28题和2011年28题两题均属于这种题型,答案具有一定的开放性。复习时我们要特别重视课本中的“科学探究”等栏目,将科学探究问题的方法贯穿于其中,要求我们的学生应具备创新思维能力和快捷提炼、加工、处理信息的能力。 2、重视课本,夯实基础,有效训练 从教育测量学角度来看,高考内容取样的代表性主要包括知识点覆盖面、主干知识覆盖面和策略性知识覆盖面。尽量增大主干知识和策略性知识覆盖面,是新课程高考提高效度的一种方法,也是高考化学试卷保持相对较高稳定性的要求。 在高三复习中,我们一定要注意教材内容的知识点、增长点,综合点。要指导学生读书,要通读、精读、反复读,带着问题去读。读书要与高考紧密结合起来,不是简单地看看而已。有些高考试题就来自于课本上的原题或改编;我们特别需要重视课本中的每一个“演示实验”及“科学探究”,这些内容在历年的高考试题中都是相当重视的。 有效训练是高三复习的重要手段,重在“有效”。即瞄准高考方向。我建议题目应来自各地的近三年的高考试题和我省今年的几次大规模考试卷(“江南片”、“皖北片”和合肥的“一模、二模……”等),可以原卷使用,也可利用高考试题根据需要进行重组,尤其是高考卷的题目,都是经过各省市的专家在命题时深思熟虑过的,代表了高考的方向。在训练中若发现了学生最薄弱的那部分,可选择相似的题目反复练,直到他们真正掌握了才放手。 3、把握考试大纲,重视考试说明 从近几年的高考来看,我们每位高三授课教师都应细读考试大纲,逐题研究考试说明中的题例。考试大纲及考试说明中的例题,是专家们根据大纲认真整理总结的历年典型高考真题,无论是题型、命题角度、能力考查等,都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而高考命题人也会以此作为下一年命题的参考,不会原题照搬,只会有一些改编,但也应引起重视。我在2011年试题特征分析中,已逐题作出分析与考试说明中题例的关系。对有代表性的试题反复研究、重点研究,能够使学生灵活掌握解题技巧,可节省很多宝贵时间。 4、注重总结和反思,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认真反思可以沉淀出精华。反思主要从试题涉及的知识点、解题方法、解题规律、失误原因、语言规范、思维的优化等方面进行。我们要告诉学生:做错题不可怕,考低分也不可怕,怕的是你不能从做错的题中寻找教训。切忌把讲过的例题作考试训练题。我们要让学生养成及时订正的习惯。注意思考为什么会做错题,这个题目主要考查哪些知识点,以后会不会犯同样的错误,还要思考错误属于哪种类型,是审题不清,是知识盲点,还是水平有限。在反思过程中,多设几个“假如”,多问几个“为什么”。请各位老师关注以下两个方面: (1)认真审题,培养学生解题的缜密性 第二轮复习要在细节上、审题上、表达上下功夫。要正确运用化学术语,要精练语言,要准确识读图表、模型、图像;要让学生养成仔细审题规范答题的习惯,引导学生抠题眼,看清关键字词和符号,防止思维定势曲解题意,降低非智力因素失分。要注意提高答题的准确性,应做到简答完整,要点准确,语言简练,化学用语规范。审题主要审题目的表达要求、突破口、有效数字、解题过程、题型等。表达不规范是学生失分的又一大问题。规范表达包括规范书写化学符号,注意化学语言中的汉字,正确书写化学概念名称,问答题的一些固定的规范答题模式,化学方程式计算题的书写格式。步骤要全,上下单位要一致,左右单位要相适应等。 (2)加强练习,培养学生解题的敏捷性 在第二轮复习中,要结合实际对学生进行适应性训练,要指导学生大量练习理综合模拟题,要按照分值的比例安排时间,即150分钟的理综合训练,化学部分占50分钟.尤其是学生较薄弱的那部分内容要加强训练,一次、二次、三次,……。我们每一位教师要规范讲评,通过讲评,特别是通过错题分析,找出错误的根源,揭示知识的内在联系,总结反思,举一反三,防止下次重犯。同时要进行归纳分类,寻找最佳的解题方案,提高解题的速度和准确率。 以上只是本人对高考复习的粗浅认识,敬请各位同仁提出批评意见。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