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新课标全国Ⅰ卷文综政治试卷分析
◆ 寿县一中高三政治组
高考题一直以来都是“年年岁岁理相似,岁岁年年题不同”。2017年课标I卷的政治试题总体难度适中,较2016年难度应该持平。试题所引用材料和设问角度都呈现出贴近生活、贴近时政,源于教材、高于教材,稳中求变、变中求新的命题思路。试题采用比较常规的设问方式,没有偏题怪题,注重对基础知识、基本技能以及政治学科素养的考查。以下是我们对该卷的评价与认识,以飨大家。
一、试题整体评价:
1.试题结构:稳中求变、变中求新。
本卷选择题仍然是12道,其中经济由4道变为5道,政治由3道变为2道,文化和哲学不变,分别是1道和4道。而材料分析题由两道大题变为三道大题,这是本次考试最大的变化,也是多年来的主观试题第一次以三道题来命主观题。表面上看,主观题题目数量增多,阅读量稍有增加,部分学生在考场中出现慌乱现象,但是学生更应该看到,问答题的数量增多而难度降低,学生答题并不棘手。因此从本质上来说,这一变化是形变实不变,不过对于这一变化应该着实肯定。这一变化无论对于学生、老师还是命题者而言是多赢的选择。
第一,从命题者角度看,材料和设问都更容易组织,无论对于材料的选用还是想要考查的内容都能够游刃有余;
第二,从学生来看,避免了传统的每一主观材料题都要从四个知识模块角度分析的牵强附会;
第三,对于一线教师而言,无论是在平时的模拟命题中还是课堂讲解中都能够比较从容。
2.考查方向:注重能力,突出主干。
(1)经济生活和政治生活选择题的每个选项都跳脱基础知识的约束,从材料获取信息,来选择答案。考查学生获取信息,归纳整理,逻辑推理的能力。而四道哲学选择题则既考查学生的哲学思辨能力,又考查他们获取材料信息的能力。该份试卷不注重知识覆盖面,试题有侧重点地考查了四个必修模块主干知识点,突出了对重点知识的考查。如经济生活中的生产与消费,政治生活中的我国政体,文化生活中的继承和创新,生活与哲学中的群众史观。知识点的考查也不是仅仅局限于基本知识的考查,而是通过新背景、新材料的创设和新角度的切入,注重考查学生思维转换、逻辑表达、具体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2)试题以中档试题为主,没有偏怪难的试题。2017年的高考课标I卷的文综政治试题命制科学规范,选择题回避了高难度试题,增加中低难度题。比如:没有出现令考生焦虑的计算题,坐标图题难度也大大下降,综合题重在考核学生熟悉程度高的主干知识,明确指出所运用的知识范围。试题的情境、问题的设置都贴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和理解能力,这有利于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改革的推进。
3.材料选择:立足生活,紧跟时代。
今年的试题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基本上涉及到了当前国内和国际的重要时事内容,较好地反映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时代主题,经济进入新常态的时代背景,体现了依法治国、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精神,将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自然渗透在知识和能力考查之中。如:污水处理,GDP的内涵理解、香港地位与法治建设、供给与消费、户口登记、《巴黎协定》、高校的思想政治建设、人与自然和谐、科技创新、传承文化遗产、社会公平、精准扶贫、海外购引发的供需不对称的思考等等材料,与学生的生活联系密切,相关话题都非常熟悉,读来有亲近感,但每个问题的背后却呈现了中国的经济、政治、文化、主权、外交等问题上所存在的问题和取得的成就,因此该试题立足生活把握时代脉搏,很好地体现了政治学科的特点。
4.试卷立意:凸核心素养,重价值认同。
思想政治课程的的核心素养归纳为为:政治认同、理性精神、法治意识、公共参与,考试大纲也明确了着重对这一核心素养的考查。本试题试题坚持正确导向、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突出考查考生核心素养和创新能力。
试题突出对考生核心素养的考查,比如对经济学部分的推理能力、政治生活中的爱国情感、哲学的思辨能力和文化生活的人文素养能力的考查。如38题对供需不对称的问题进行理性思考而不是一味地去指责海外游海外购的行为,激荡着满满的理性思维之光。材料题的39题,考全国人大常委会对香港基本法做出法律解释的必要性和意义,既考查全国人大常委会的地位,职能,又考查“一国两制”下香港与中央的关系,还考查学生的法治思维,理性认识和公民意识,针对社会中对“******”行为,香港问题缺乏全面、理性认识的现象起到了“以正视听”的价值引领作用。40题对诗词大会的文化传承和创新有高度的价值认同。
这里还需要强调的是今年的高考试题也注重对创新能力培养当前教育的核心要求,今年试题给人的一种印象是在“情理之中”又在“意料之外”,这也较好地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所谓“情理之中”,很多试题尤其是两道分值较高综合题给考生一种似曾相识的感觉,能较好地考察学生创新思维能力,若考生不知应变、不去创新,循规蹈矩、按部就班的去做高考题则达不到高考的要求。
总之,试题立意坚持上述“三维目标”的有机统一,符合新课程改革和高考要求,有助于更好地彰显学科特色和发挥育人功能。
二、2018届复习备考建议:
1、强化学生的基础知识,注重构建自己的“知识库”。没有基础知识作为支撑好比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而知识的系统化构建则能为学生答题提供非常精准的思考方向和答题思路。
2、注重信息获取和逻辑推理能力的训练。具体说来就是对于选择题,要特别关注选择题的指向限定,不要把选择题当作判断题,要坚持先排误,后排异的原则,要在选择完成后进行题干和题肢的对照,以确定选项。对于问答题,一要提高学生解读和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能根据材料信息作出准确性地提取和概括。二要强化审读设问的力度,不断提高学生回答问题的方向性、针对性、有效性。三要加强对学生各种不同题型的训练力度,以做到根据不同的设问作出正确的思维倾向。
无论选择题还是材料题,都注重文本阅读,要求从材料获取、提炼信息,再进行严谨的逻辑推理。平常可以加强材料阅读训练,注意划分逻辑层次,找出关键词。
3、关注时政,培养家国情怀和责任担当意识。政治核心素养的要求是突出正确的政治方向和坚定的政治立场,强调德育导向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作用的发挥。比如40题的第一和第二问,考查的是如何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和如何坚持民本思想。
三、根据我校高考阅卷老师反馈的信息,对2018届学生政治答案组织的建议。
1、答案组织要力求"形"似。即根据题目设问写“题头”。根据教材特点确定政治、经济、思想等答题内容,具体作答时,要多挖坑、少掘井,不求专业、深度,但求全面、广度,并以要点化、序列化的形式呈现答案,尽量避免大段落式的表述。
2.答案组织要力求"神"似。即做到理论和材料结合。学生可以提取材料信息进行词、句的重组和串联;再仿效教材中单元或课的名称、本课要旨或阶段特征的归纳方式,针对材料提供的价值立意,以构建"论"。
3.答案组织要力求规范。即运用政治语言规范表述,且说明、论证清晰准确。训练中学生可以对"概括""分析""说明""评述"和"原因""变化或特点或趋势""影响或启示"等进行合理建模,一方面是为了节约高考答题时间,另一方面是为了规范答题,最大限度地拿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