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新课标全国Ⅰ卷文综历史试卷分析
◆ 寿县一中高三历史组
2017年高考已经结束,为总结历史学科在2017届的复习得失,谋划2018届高考复习应对策略,特撰写如下历史学科分析报告。
一、2017年全国文综历史部分的试卷结构分析
1、中外史的比重(必修部分)
范围
|
分值(共计85分)
|
比重
|
选择题
|
非选择题
|
合计
|
中国古代史
|
Ⅰ卷
|
16
|
6
|
22
|
25.9
|
Ⅱ卷
|
16
|
7
|
23
|
27.0
|
Ⅲ卷
|
16
|
10
|
26
|
30.5
|
中国近现代史
|
Ⅰ卷
|
16
|
9
|
25
|
29.4
|
Ⅱ卷
|
16
|
18
|
34
|
40.0
|
Ⅲ卷
|
16
|
12
|
28
|
33.0
|
世界史
|
Ⅰ卷
|
16
|
22
|
38
|
44.7
|
Ⅱ卷
|
16
|
12
|
28
|
33.0
|
Ⅲ卷
|
16
|
15
|
31
|
36.5
|
2、各模块内容比重(必修部分)
范围
|
分值(共计85分)
|
比重
|
选择题
|
非选择题
|
合计
|
必修一
|
Ⅰ卷
|
16
|
12
|
28
|
33.0
|
Ⅱ卷
|
20
|
0
|
20
|
23.5
|
Ⅲ卷
|
12
|
10
|
22
|
25.9
|
必修二
|
Ⅰ卷
|
28
|
4
|
32
|
37.6
|
Ⅱ卷
|
16
|
25
|
41
|
48,2
|
Ⅲ卷
|
24
|
15
|
39
|
45,9
|
必修三
|
Ⅰ卷
|
4
|
21
|
25
|
29.4
|
Ⅱ卷
|
12
|
12
|
24
|
28.2
|
Ⅲ卷
|
12
|
12
|
24
|
28,2
|
从上述统计来看,必修部分的中国古代史、中国近现代史和世界史基本保持了“三分天下”的格局,中国近现代史和世界史的比重略高,与往年的比例大体一致。必修一、三的比重大体均衡;必修二的比重仍高于其他两个模块,这符合当下我国和国际注重社会经济的实际;必修三的比重较往年有了增加,这与今年强调突出优秀传统文化的考查有关,也反映了新考纲的要求,符合当今学术界注重文化史和社会史研究的倾向。
二、2017年全国文综1卷历史部分的试卷突出特点
1.突出知识的宽度拓展
所谓知识的宽度拓展,主要是指试题选取的材料、创设的情境是新的,不管是知识的内涵,还是外延,都突破了课本的阐述,即众所周知的“脱离课本”,所涉及试题即常说的“陌生中考熟悉”“陌生中考陌生”两类。
表1:全国1卷知识宽度扩展试题统计
题号
|
知识考察目标
|
知识宽度拓展
|
26
|
西汉地方政区的管理
|
郡国数量的变化
|
27
|
明朝经济发展的影响
|
饮食器具使用规定的兴废
|
29
|
民国初期南北发展的不平衡
|
留日学生的地区分布比例
|
31
|
中国1990年改革传统经济模式
|
研究凯恩斯主义和罗斯福新政的报告
|
32
|
古希腊的人文主义
|
诸神与人相似的情感与不足
|
35
|
二战后的世界经济秩序
|
1976-1999年大国集团的成员变化
|
41
|
法国大革命
|
西方近代民族主义的形成
|
45
|
中国经济体制改革
|
20世纪80年代的工资改革
|
46
|
二战后的东亚秩序
|
中美两国在开罗会议上的外交沟通
|
47
|
儒家思想
|
吴国公子季札出使中原
|
如从全卷的分值比例看,以上拓展宽度的“脱离课本”的知识至少占43%。这些年,学生抱怨“高考考的老师基本没教,老师教的高考基本没考”,教师抱怨“越来越不会教了”,命题专家不满“教师的教学和高考的命题基本不在一个层面上”,大家现在已经见怪不怪了。
近年来,黄牧航教授统计的自2007年新课程高考以来、全国和各省市高考命题引用新学术成果的数据,传播很广。其原因,是引用数量惊人。至2015年,数量总计422个。当然,这些只是标明材料出处的。此外,还有另外两种情况:一是没有标明材料出处的,已被命题者二度转化;二是“学术研究新成果”是指超出现行中学历史课程内容要求的、中学师生感到陌生的学术研究成果。这里的“新”主要不是指学术成果出现时间的新,而是指中学师生在认识上的新。
令中学老师略感欣慰的是,从去年参加全国卷考试的省份增加了之后,试卷的难度已经明显有所降低,今年依然保持这一特点。但是,从表1的统计情况来看,拓展知识宽度、脱离教材的命题趋势,已经成为不争的事实。如何适应高考的这一特点,依然是中学一线教师面对的一个不太轻松的话题。
随着高考研究的深入,备考经验的积累,高三的一线教师已经基本掌握教学应对策略:在讲清课本基本概念的前提下,要进行“史料教学”。笔者认为,两者不宜分开进行,语文的作文讲究“夹叙夹议”,历史的知识教学应该是概念和史料结合、落实基础与迁移训练结合。同时提醒,要避免两个极端:一是保守主义,导致课本知识用力过度,迁移运用能力不足;二是冒进主义,既然高考脱离课本,索性抛开课本,大搞题海战术,或者向高校看齐,把学术著作作为备考经典。殊不知,基础知识类似数理化的公式定理,在这个前提不具备的情况下,大搞学术扩展,对普通班的学生而言,就是基础不牢,地动山摇。
2.突出知识的长度延伸
所谓知识的长度延伸,是指突破课本上的历史叙述,通过史料对相关历史事物进行时间进程的延展,形成更加完整的历史线索,突出不同阶段特征的变化。
表2:全国Ⅰ卷知识长度延伸试题统计
题号
|
25
|
27
|
33
|
35
|
42
|
45
|
知识长度延伸
|
西汉郡国制度演变90年
|
明朝饮食器具使用规定演变200年
|
英国国民收入与工人收入演变70年
|
二战后七国集团演变20年
|
中外历史演变400年
|
新中国工资制度30年
|
从根本上说,以上试题侧重考查的是通史。不同的是,如42题,是中外400年的大跨度的、宏观通史;如25、35题,分别是西汉郡国制度演变90年、二战后七国集团演变20年,是小切口的、微观通史。
通史和专题史,是2004年课程改革前后历史学科的两种不同的课程体系。受基础教育、历史学科特点,以及高考命题的需要,新课程高考自2007年以来,从考纲的知识范围,到试卷的试题结构,一直坚持通史体例。其目的,旨在矫正专题教学背景下考生在认知上的偏差和不足。表2所列试题的分值,在全卷中占43%,而且这个较大的比值多年来一直保持,这进一步彰显了高三备考中通史教学的必要性。
值得关注的,还有历年全国卷中的中国古代史、中国近现代史、世界史三大板块的比例问题。多年来,三大通史板块基本是三足鼎立,分值相当。但是,其相应篇幅在课本中的比例却有很大区别。以岳麓版课本为例,其课时比例为20:20:36。因此,教师备考过程中,一般会据此适当增加中国史、压缩世界史的课时分配。在某种程度上,这也与即将到来的新课程改革相一致。在新课标的讨论稿中,历史课程的必修部分是《中外历史概览》,其中的三部分内容恰恰就是这三个板块。而需要特别指出的是,今年其变化和调整的幅度较大,可参看表3。这是命题原则的变化,还是命题操作的偶然?需要跟进研究。
表3:全国Ⅰ卷通史板块的分值比例
年份
|
中国古代史
|
中国近现代史
|
世界史
|
2014年
|
28分
|
28分
|
29分
|
2015年
|
30分
|
27分
|
28分
|
2016年
|
28分
|
29分
|
28分
|
2017年
|
22分
|
25分
|
38分
|
3.突出知识的角度转换
所谓知识的角度转换,就是采用多元视角,突破师生的定势思维,从新的角度重新评价和审视课本中的历史事实。从课改之前的1990年代,到课改之后的新世纪,高考命题一直坚持这一做法,这对还原历史学科特点、指导中学历史教学、提升考生学科能力,都产生了积极影响。同时,这类试题也是学术含量高、能力要求高、命题质量高的“三高”试题。今年,也不乏这样的好题。
表4:全国Ⅰ卷知识角度转换试题统计
题号
|
27
|
28
|
32
|
34
|
35
|
知识
角度
转换
|
明后期经济发展影响的再认识
|
洋务军工企业运营状况的再认识
|
古希腊人文主义传播方式的再认识
|
苏联经济成就影响的再认识
|
大国操纵世界经济秩序的再认识
|
这类试题,对高考备考挑战性较大。很多老师习惯用多元史观去解读一个历史事物,这似乎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但是,对照每年的高考真题,又会发现似乎是把复杂的事情简单化了,高考命题远比我们想象的要复杂和高深的多。所以,阅读史学专著、期刊,吸收前沿成果,开阔学术视野,提升教学素养,才是教师教学的根本之道。
三、2018届复习备考建议
1.注意突出试论结合能力
人文学科的基本能力,包括事实判断、价值判断两种。历史学科的课标内容表述,基本是事实判断在前,价值判断在后。高考的命题立意,老高考侧重事实判断,新高考侧重价值判断。侧重价值判断的试题,其能力要求,老师们习惯称为“史论结合”。这类试题的典型特征,一般是在题干的关键词中,有“反映”“体现”“表明”等字样。今年的试题,则又增加了“据此可知”“可看出”的说法。此外,有的试题在题干的最后是一个不完整的句子,下接的应是选项的价值判断,如28题 的“这一举措”、30题的“这一精神的贯彻”。今年,史论结合类选择题有9道,占总数的四分之三。
表5:史论结合类试题统计
题号
|
25
|
28
|
29
|
30
|
31
|
32
|
33
|
34
|
35
|
关键词
|
据此可知
|
反映了
|
隐形省略
|
隐形省略
|
据此可知
|
反映了
|
可知
|
表明
|
可看出
|
这一考查趋势,在2017年考试大纲有明确体现:“调动和运用知识”的三条说明在修订后有很大变化,原来的“辨别历史事物和历史解释;理解历史事实,分析历史结论;说明和证明历史现象和历史观点”,改为现在的“辨别历史事实和历史叙述;理解历史叙述和历史结论;说明历史现象和历史观点”。无疑,这是命题技术不断进步、学科能力要求趋于完善的表现,也是与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适时对接。
高考的这一变化,导向十分明显:纠正中学教学长期形成的死记硬背倾向。兹事体大,关乎课程观、教材观、高考观、教学观的转变。课改13年,理念有则有矣,估计每人都可以说个梗概,但要转化成自觉行动,实属不易,十多年的事实已经证明。至于门径,倒也明确:对学生学习而言,要学会区分历史事实和历史结论,要论从史出;面对判断结论,要有证据意识,要拿证据来。对教师教学而言,要不断反思,要行动研究,要细水长流,要形成习惯。因为,传统的习惯惯性太大,要彻底改变过来,需要打纠偏的持久战,更需要打运用的阵地战。
2.注意突出概括比较能力
概括能力,包含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述事物等多方面能力,是要求较高的综合能力和素养。多年来,全国卷一直非常重视概括能力的考查,概括类试题所占比重较大,例如2015年Ⅰ卷占60分,2016年Ⅰ卷占64分,今年Ⅰ卷占60分,以致于出现“得概括能力者得二卷”的说法。
表6:全国Ⅰ卷概括类试题统计
题号
|
试题内容
|
分值
|
41题
|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法国大革命对近代民族主义形成的促进作用。
|
8分
|
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国民党“一大”《宣言》中的民族主义与近代法国民族主义内涵的相同之处,并说明不同之处及其产生的原因。
|
17分
|
45题
|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20世纪80年代工资改革的特点。
|
8分
|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20世纪80年代工资改革的意义。
|
7分
|
46题
|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美双方就中国领土问题达成一致并写入《开罗宣言》的内容,说明其意义。
|
7分
|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中美政府首脑会晤所反映的美国战后东亚秩序构想。
|
8分
|
47题
|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历代儒者尊季札为“贤人”的原因。
|
7分
|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季札出使在文化融合方面的意义。
|
8分
|
这里需要说明的是,以上统计是从广义角度而言,一是三个选修模块并列加分;二是 “说明”“指出”“简析”“比较”等要求,实质上也是概括能力,只是各自的侧重点不同。高考比重非常大,是我们重视概括能力的原因。而学生的概括能力普遍差,更是我们重视概括能力的原因。首先,要引导学生知道:概括不是什么?概括不是摘抄原文,不是具体罗列,不是细节描述!然后,再让学生知道:概括到底是什么?概括是高度浓缩,概括是准确提炼,概括是切中本质。
如何提高概括能力?从具体技术上,笔者有三招:先做小学数学题,再做小学语文题,后做初中代数题。第一句是指以句号、分号和删节号为标志,先数一下解析的材料有几句话,一般每句话都有独立的信息。第二句是指提炼每句话的关键词、每段材料的段落大意、整段材料的中心思想。第三句是指一段材料中可能有几句话的内容相近,这就需要合并同类项。当然,类似的技法每个老师都有一套,大同小异而已。关键是,技法的熟练和规范,需要两点,一是要持之以恒,反复抓,抓反复;二是要限时训练,只有平时训练像高考,才能高考像平时训练。
3.注意突出比较能力
高考试卷中比较类试题的类型,主要是异同比较、纵横比较两类。多年来,全国Ⅰ卷中比较类试题一直也占40%左右的比重,今年则占47分。
表7:全国Ⅰ卷比较类试题统计
题号
|
试题内容
|
类型
|
分值
|
25
|
西汉直辖郡级行政区数量的比较
|
纵向比较
|
4分
|
27
|
明朝前后期饮食器具使用规定的比较
|
纵向比较
|
4分
|
29
|
民国初期留日学生南北方区域分布的比较
|
横向比较
|
4分
|
30
|
共产党统战政策不同阶段特征的隐性比较
|
纵向比较
|
4分
|
33
|
英国国民收入与工人工资增幅的比较
|
横向比较
|
4分
|
35
|
七国集团的成员国比较
|
纵向比较
|
4分
|
41
|
国民党一大和近代法国的民族主义异同和原因比较
|
横向比较
|
17分
|
如前所述,比较能力本质上也是概括能力,只不过是侧重两种或多种事物之间关联度的概括。具体如何培养比较能力,可参照前边概括能力的做法,兹不赘述。至于核心素养的考查、价值观引领等其他问题,非本文重点,亦不再赘述。
4.注意突出心理应变能力
今年文综试卷做了较大调整,1、2卷的政治非选择题有两道改为三道,原先的历史41大题改为42题。在考生事先不知情的情况下,这一行为给考生造成了一系列负面影响。在极度紧张的情势下,骤然多了一道大题,给考生带来巨大压力。长期形成的答题格局和时间安排被打乱,这势必影响考生对非选题的作答。这一调整,对历史学科的冲击更是直接,据一些考生反映,有的将历史答案写在了政治41题中。本来历史安排在卷尾,学生历史答题时间不够用,答不完,这一变化更影响了答题时间。因此,在高三文科综合的训练中尤其要求学生根据文科综合试题的特点,要求学生在分学科做题的过程中灵活把握文综试题的整体性特征。
我们常说:高考是指挥棒。但是,这支指挥棒具体的尺度,以及运行的高度、角度、速度、幅度,要准确拿捏,绝非一句话那么简单。琢磨透此事,是一个细活、是一个慢活,更是一个巧活。
我们常说:方向比努力更重要。但是,方向明确之后,更艰苦的是落实,也绝非一句话那么简单。精准落实好此事,是一个持久的活,是一个扎实的活,更是一个需要思考的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