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敬的领导、班主任老师,亲爱的同学们大家早上好,我是寿县一中阳光心理中心的周德霞,今天我国旗下的讲话,主题是:我的人生我做主——从人生设计说起。
有人说,人生注定是一场悲剧,因为人生的两件大事——生死都不能由自己掌控。但我要说,虽然生死自有天命,我们却可以做生命航船的总舵手,把握我们的人生航向。我们至少可以把我们的人生,活成我们想象的样子。也许你对此仍然保持怀疑,因为你经历了太多的身不由己,你觉得冥冥之中,自有安排。那是因为你没有想过要把握自己的人生,至少是因为你想的不够真诚,不够执着。
2021年5月22日下午13点02分和13点07分,两位巨星几乎同时陨落,让我们痛心不已。袁隆平院士和吴孟超院士作为两个90后,90多年对于很多普通人来说会显得有点漫长,但对于他们来说,却显得那么短暂,以至于听到他们逝世的消息,我的第一反应是:难以置信,因为仿佛昨天我还在某个场合看到他们在谈论自己的梦想,梦想还没实现呢,怎么能就走了呢!
总结两位院士身上的共同点,我们发现那就是他们都在很年轻的时候就树立了远大的目标。袁隆平在一篇纪念母亲的文章——《妈妈,稻子熟了》里说:“如果没有您在摇篮前跟我讲尼采,讲这位昂扬着生命力、意志力的伟大哲人,我怎么能够在千百次的失败中坚信,必然有一粒种子可以使万千民众告别饥饿?”“用一粒种子改变了世界”,这是世人送给袁老的众多赞誉之一。同样这句话也是袁老的毕生追求。即使已经90岁高龄,袁隆平仍然在谈论他的两个梦想:一是他的禾下乘凉梦。他梦想着他的试验田的超级杂交水稻能够长得像高粱那么高,他和他的助手可以坐在稻子下面乘凉。另一个是他希望杂交水稻能够覆盖全球,这样世界粮食安全就有了保障。其实他所有的梦想就是一句话“让所有人都远离饥饿。”吴孟超,中国肝胆外科之父,因为1.62米的身高差点和外科医生无缘,却因老师裘法祖的一句话:“我国是个肝病大国,但肝胆外科比较薄弱,你应该朝这个方向发展。”他记下了这句话,为了填补这个空白,吴老用了他毕生的心血,成为我国肝胆外科开拓者和创始人。90后仍坚守在门诊、手术室和病人的床前。
对于他们,因为目标如此远大,以至于使得用90多年时间来实现都显得过于紧迫,所以他们的一生从未有过任何懈怠。因为一直在逐梦的路上,所以他们永远年轻。
今天跟大家聊人生设计,首先就从梦想开始吧。很喜欢《银河补习班》中的一句台词:人生就像射箭,梦想就是箭靶子。如果箭靶子都找不到,你每天张弓有什么意义。那么我们到底应该为自己的人生制定一个怎样的目标才能照亮我们一生前行的路,才能支撑我们几十年始终不渝。
我经常问同学们,你们的梦想是什么?你们很多时候会告诉我,就是希望能考上一所好大学。我说这不能作为人生的理想,充其量只能算是实现人生理想的一个路径。当我们仅仅把考上大学作为人生追求的时候,人生本身的精彩就被抹杀了。因为考上好大学的梦想,只有考上和考不上两个结果,而人生远比这精彩许多。即使你足够幸运,考上了所谓的好大学,你也不能持久的享受这种梦想带来的快乐。因为你会迎来新的迷茫。如果你没能如愿进入好的大学,你会觉得自己是人生的败者。
把好大学作为人生目标,大家往往只会把快乐寄托在梦想实现的那一刻。而整个过程就成了一种煎熬。我听到不少同学和同学的家长都说过一句话:把这三年熬过去就好了。一个“熬”字,让人生本该精彩的三年显得那么的漫长,那么的无奈。
其实同样的问题我也问过我身边的同事们,有不少人告诉我,他们的理想是评上高级,熬到退休。当用了一个“熬”字,你没发现60岁都显得太过漫长吗?我们一方面感慨生命短暂,转瞬即逝,另一方面又在“熬”日子,大家不觉得有点荒唐吗?
我这里不是说考上一所好大学不重要,也不是说期待未来更好有什么不对。只是想说,当我们不能把自己放到一个更宏大的范围内去思考自己的人生,我们可能会缺少持续的动力,缺少战胜苦难和挫折的勇气。至于应该选择一个什么样的梦想,袁老和吴老已经用他们的一生给了我们很好的回答。
其实选择一个梦想并不是最困难的,最难的可能在于一个行字。如何把人生梦想进行分解并逐步接近梦想,这是人生设计的第二步。所谓的行的问题,也就是做的问题。所以接下来我想从三个层次谈论做的问题。
1. 尝试着去做——在做中探索自己的兴趣和能力
尝试着做解决的是做什么的问题。不知道大家有没有遇到过这种问题:当你在抱怨不喜欢做你当下正在做的事时候,别人会问你,你喜欢什么?你尴尬的摇摇头:我也不清楚。当你在抱怨你并不擅长你正在做的事的时候,别人会问你,你擅长什么,你再次的摇摇头。这就是不清楚自己的兴趣和能力的问题。所以要探索自己的兴趣和能力,最好的办法就是去尝试着做。《斯坦福大学人生设计课》这本小册子告诉我们:探索兴趣和能力最直接的办法就是去发现,你在做什么的时候最投入、最有能量、最快乐?比如你不确定你是否擅长演讲,那就去参加一次演讲比赛吧;你要确定自己是否擅长组织策划,试着去组织策划一次班级活动吧……
在这一部分的结尾,我想跟大家聊聊关于“浪费时间”的话题。尝试着去做,并不是浪费时间。曾经在心理接待室里发生的一段对话,让我久久不能平静:
“我最近很烦,什么事都做不了,老师能不能帮帮我?”这是一个还有20多天就要参加高考的女孩对我说的话。
我没有直接回答她这个问题,我只问了一些“无关紧要”的问题:喜欢听音乐吗?或者画画呢?那读过课外书吗?
女孩很惊讶,但她还是很坦率的回答了我的问题。她说:没有,我觉得做那些浪费时间。
后来我跟她聊了很久,得知一直以来她被告知的就是搞好学习就行了,其他的都是浪费时间。她说我的目标不高,只要能上本科就行。我问她,想学什么专业呢?未来打算做什么?她摇摇头,表示从来没想过。我可以想象,她一定觉得哪怕是想想自己的未来也是浪费时间。
这并不是一个个例。也许你会说,高三时间宝贵,当然要全力以赴,不能浪费时间。我在高一的同学中间也遇到类似的事情,让一个学生准备一篇职业生涯规划演讲。同学告诉我,老师,我觉得做这件事很有意义,但就是课后要上网收集资料,很浪费时间。
同学们,你们都这么认为吗?假期里,学校让你们去做点社会实践,你们会不会也觉得是浪费时间呢?
同学们,对于一个追求成长的人来说,探索任何自己的未知领域都是学习。如果你放弃了探索,就是拒绝了成长。
语文老师推荐你去读一本经典著作,你说我读书很慢,读完这么厚的一本书得浪费多长时间啊!这句话你不觉得有问题吗?读书慢不正是阅读能力的问题,明知道自己的阅读能力不够,为什么不去提升呢?难道你不知道今天的高考,考的就是阅读吗?尝试着去做,慢慢的你就知道了自己的兴趣,在做中你甚至会惊讶于你自己的能力。一个人不要轻易说,我不行。因为大多数情况下不是你不行,而是你没有尝试过。
2.科学的做——用正确的方法做正确的事
首先,做正确的事:也就是明确在目前的条件下什么能做,什么不能做。试着画一个圈,把你目前能做的事写在圈内,把你目前做不到的事写在圈外。和同学们交流,看看自己有没有什么认识误区。然后再画一个表格,把自己能做的事按照重要程度排个序。看看哪些对你更重要,哪些次要点。再区分哪些是需要持久努力的,哪些只是一次性的。把那些重要的需要持久努力的放在你时间表的显著位置,坚持着去做。不重要的,一次性的放在零散时间去做。
其次,正确的方法可以事半功倍:学习要尊重学习科学。试着去找找各个学科的核心素养和考试评价体系。按照要求去做,确保方向正确;学科学习,注意学科特点,基础学科注重积累,需要坚持去做;应用学科,注重学习实效;记忆也要尊重记忆科学,比如可以学习一下艾宾浩斯记忆遗忘规律,试着按他的建议去做。
3.坚持去做——一生只为一件事
“在心中种下一粒种子,用一生去培育。”我想用这一句话概括袁老伟大的一生。其实袁老一生过得非常艰难,当有记者问他:到底是什么动力让您这样不断攻克难关,一次次提高了产量,您不觉得累吗?袁老说:“追求事业就是乐在苦中,农业科技工作是很苦的,整天在太阳底下晒,在泥中踩。因为有希望,会出好品种,所以乐在苦中。如果没有希望,盲无目的,就不会有乐趣。”从不让中国人挨饿,到解决世界粮食短缺,这是袁隆平院士一生的坚守。
吴孟超说:“一个人,找到和建立正确的信仰不容易,用行动去捍卫自己的信仰更是一辈子的事。”从20世纪50年代起直到今天,吴孟超带着他的团队走出了一条属于中国人的肝脏外科发展道路。“60年前,他搭建了第一张手术台,到今天也没有离开。手中一把刀,游刃肝胆,依然精准;心中一团火,守着誓言,从未熄灭。他是不知疲倦的老马,要把病人一个一个驮过河。半个多世纪的呕心沥血,吴孟超推动了中国肝脏医学的起步与发展。”这是2012年感动中国组委会给吴孟超的颁奖词,这是对吴老一生坚持做一件事的生动诠释。
我们呢?心中的那颗种子是什么?我们能否用一生去呵护那颗种子,让它开花结果直至硕果累累?这些问题我不能替你回答,你的父母也不能替你回答,回答这个问题的只能是你自己——你的人生你做主!
我今天的演讲到此结束,谢谢大家!
主讲人:周德霞
20201年5月31日星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