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新课标全国Ⅰ卷理综物理试卷分析
◆ 寿县一中高三物理组
一、总体评价
2017高考全国Ⅰ卷理综卷物理部分,较好地贯彻了《2017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理科)》的命题指导思想,体现了以基础知识为依托,以能力考查为主旨的指导思想。在保持历年来一贯的严谨的科学性和规范性的基础上,同时注重基础、体现方法、突出思想、考查能力,力求公平、公正、客观、全面。试卷的整体难度呈阶梯型分布,有较好的区分度,体现了新课程的理念,有利于高校科学地选拔人才,对高中教学具有良好的导向作用。
从知识点分布来看:延续2016年的特色,继续加大了对力学部分知识的考查,突出了力学在物理学中的核心地位。
从命题难度来看:稳中有升,今年的试题总体难度较往年有所上升,灵活性增强。选择题整体难度比往年略有上升;实验题考察形式新颖,对学生的基础知识与变通能力要求较高;计算大题设问层次分明,计算难度有所上升,对知识综合运用能力要求提高;选考题比较中规中矩,平稳过渡。选择题、实验题和计算题三种题型的难度起点都较低,都是由易到难的连续性难度设计,易、中、难比例合理,以中等难度为主,拓宽难度分布范围,对大部分层次的考生进行了有效的区分。具体来说,容易题28分,中档题51分,难题31分,多数题目难度不大,但计算题依然且具有一定的挑战性,对学生的能力要求较高,具有较明显的选拔效果。
二、专项分析:
1.内容改革平稳过渡,试卷设计科学严谨。
今年选修3-5首次纳入必考部分,试卷第一道题就对动量进行了考察,及时到位,很好地落实了考试内容改革的方向。以及后面的第17题里也通过核反应来对3-5的原子物理知识进行了进一步考察。不过这两题都是基础题,对于新模块纳入必考内容的这个变革,实现了较好的平稳过渡。
2.呈现科技前沿问题,考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试卷注重将高中物理的基础内容与生产生活实践紧密结合,关注现代科技发展,较好地体现了物理、生活和社会三者的有机融合。如第14题的火箭升空问题,17题的“人造太阳”的核聚变发电问题,18题的“扫描隧道显微镜”的应用问题,这些试题情境自然而贴近生活,设问新颖巧妙、科学合理、不偏不怪,有利于考生真实水平的发挥,同时也有利于促进中学物理教学摒弃题海训练,引导学生重视物理思维过程,体验物理方法,感悟物理思想。
3.注重物理概念与规律,回归基本原理。
试题回避过难、过繁的题目,注重对物理基本概念、基本规律及核心思维方法的考查,解题过程不依靠特殊技巧,只要掌握基本方法,大部分题目都能找到解题思路,对于注重基础的学生会有较大的把握与优势。选择题当中,既有定性判断,也有定量计算,不过都是以考查基础为主。如第15题的乒乓球平抛问题、19题通电长直导线的安培力计算,23题的伏安特性曲线测量。虽然有几道题的情景比较新颖(如18和22题),但考查还是对物理知识的一些基本原理的运用。
4.重视理论联系实际,注重建模能力。
试题在考察双基的同时,也对学生的理解和应用能力、运算能力及对解决综合问题的能力进行了考查。选择题和实验题的设计,从学生解决问题的思维规律出发,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其中21题的动态平衡问题,22题“滴水计时器”的情景理解与应用,都对学生的题意解剖能力和建模能力有较高的要求。而计算题25题和选考的33题都属于思维性较强的题,考生除了要有基本的知识基础外,还要建模,需要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
5.计算题综合度加强,最后一题计算量大,要求有较高的数学思想,需要分类讨论。
三.综合分析
今年考试题型结构和内容均有变革,但均为考纲要求考点,更加注重基础知识的联系以及各个模块间的综合应用,更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强调学科间的互相渗透应用。
四. 2018届考生备考建议
1、学科基础知识要扎实,一轮复习最关键。
2、思维方式要适当发散,不能仅仅局限当前的方法和思想,也应该去关心当下的前沿技术,这些往往是出题的来源。
3、计算能力要加强,多动手算,不要用拿计算器。2017新课标1卷几道题计算量较大,但题目本身难度却不大,很多学生到此都望而却步。
4、平时上课笔记一定要记,隐含很多高考考点与题型,譬如选择题14题、16题、19题、20题在老师平时在上课时反复强调或出现过类似图像或问题。
5、强化实验复习,现在的实验试题通过设计新颖的实验情境,以问题为导向,要求学生将物理实验知识、方法和技能与新的情境相结合完成实验,在较高的层次上考查考生的实验探究能力。
6、学生要构建学科知识网络,使知识系统化、网络化,从而化整为零,形成知识体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