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新课标全国Ⅰ卷理综化学试卷分析
◆ 寿县一中高三化学组
一、2018年新课标全国卷I卷总评
2018年全国I卷理综化学试题,总体上保持了去年的命题思路,题型未变,试卷难度整体上与去年持平,不偏不怪,贴近考纲。试卷突出了回归教材、贴近生产生活、顺应时代的特点,落实了“基础性、应用性、综合性和创新性”的考查要求。选择题整体难度有所增加,第7题不再是原来的“化学与生活题”题型;第10题与NA有关的题型涉及的陷阱比较常见;第11题有机题考查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第12题元素周期表推断题"题眼"相对较偏僻,第13题电化学选择题“雷声大雨点小”,考查学生的心理素质,根据电解原理和特点可以轻松解题。非选择题很常规,与往年相比命题思路变化不大,并且题目基本上由模拟试卷改变而来,比如第26题装置图与2018年“广一模”相同、第27题与常见模拟题“硫代硫酸钠的制备”相似等。此外,今年虽然在图表方面有所减少,但是试题的理科特点仍旧非常浓厚,主要表现在与往年相比计算量相对较多,总体上,试卷仍旧有注重对读题、分析推理、信息整合、逻辑思维方面的考查。
二、 2018年新课标全国卷I试卷特点
1. 试题结构有章可循,注重知识的涵盖面
试卷结构包括7道选择题(42分)、三道必考题(43分)和二道选考题(二选一,各15分)。7道选择题涉及新能源电池的制备、化学与社会生活,化学实验,物质的量与阿伏加德罗常数的关系,有机化学,元素周期律和元素周期表,原电池等内容。2018年的高考题没有物质在水溶液中的行为的选择题。三道必考题常涉及“综合实验”、“元素及其化合物(生产工艺、实验流程或电化学)”、“化学反应原理(反应与能量、速率与平衡)”。“二选一”的选考题包括“物质结构与性质”和“有机化学基础”。
2. 重视基础知识,侧重对学生基本技能的考查
试题侧重基础知识的考查,回避过难、过繁的题目,也避免了同一知识点反复考,解题思路不依靠特殊技巧,只要掌握基本方法,就能找到解题思路。试题突出了对高中化学主干与核心知识的考查,必做的10个题目中涉及内容包括:7题:小工艺流程题;8题:化学与生活;9题:化学基础实验;10题:NA(阿伏加德罗常数)的考查;11题:有机化学知识考查;12题:元素周期表知识考查;13题:原电池知识考查;26题:综合性实验的考查(仪器名称、实验步骤、定量计算、陌生方程式的书写、试剂的选择);27题:化学与工业流程题(方程式的配平、原因分析、产品成分分析、电解池原理);28题:化学平衡题(分子式、热化学反应方程式的书写、平衡移动、盖斯定律、平衡状态的判断、平衡常数的计算)。
在题目设置上,每题围绕一个主题多面设点,扩大了知识覆盖。从不同的知识内容或从不同角度考查相关的知识内容,这种做法大大增加了整份试卷的知识覆盖面,提高了考试信度,有效地考查了考生对化学学科主干与核心知识的掌握程度。
3. 试题稳中求变,注重以多种形式呈现
试题呈现方式多样化,信息提供方式多元化,情境新颖,图文并茂,设问灵活,从多个角度对学生进行考查。如选择题第7题采用化学与社会生活相关知识切入,题目难度不大,能让学生能够尽快的进入化学的考试情境中,对于教师的平时的教学具有一定的指向性。紧紧围绕化学实验基本操作、学科基本概念、基本反应原理、常见典型物质等基础内容,体现高考评价体系中的基础性考查要求,有利保障了基础教育化学人才的培养质量,试题设计的理念如下。
(1)转换呈现方式。通过对实验基本操作和实验现象的考查,引导中学化学在教学中开设实验课程,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实验观察能力,如2018年理科综合全国II卷第9题考查学生判断甲烷与氯气在光照下反应后的实验现象。
(2)转变考查方式。考查适合学生认知特点的化学学科基本概念、基本反应原理,促进学生全面掌握化学基础知识,为今后进一步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2018年理科综合全国I卷第35题考查电离能、键能以及晶格能等基本概念,是以Born-Haber循环的形式给出能量变化图,要求学生根据基本概念的定义分析各种能量变化的数值。
(3)调整考查物质。2018年高考化学试题涉及的元素主要为应用广泛的常见元素及其化合物、性质丰富的典型元素及其化合物,这些元素包括铁、铜、锌、硫、硅、氯等。在设计试题时,不仅元素化合物试题涉及的物质用的是典型和常见的,而且实验试题和反应原理试题涉及的物质也用的是生活和实验室常见的,如理科综合全国I、II、III卷中反应原理试题涉及的物质为氮的化合物、碳的化合物、硅的化合物。调整考查物质有利于降低学生对不熟悉物质的陌生度,增加在考场中的自信心,同时回归中学化学元素化学教学的本质。
4. 试题区分度较好,注重学生科学素养的考查
本套试题每道大题中精心设计的小题层次分明,让大部分考生觉得上手很容易,但同时能很好的将考生的思维能力区分开来,有利于高校选才。例如第26题,第1小题只是考察化学常识,第2小题则考察根据现象写出反应方程式,第3小题考察学生学习化学的基本操做,对化学实验现象的预测及分析,既对教师教学回归夯实基础具有导向性,又有利于高校人才的选拔。Ⅰ卷客观题以必修一、必修二教材为依据,紧扣课程标准和考试说明,突出对基本概念、原理、基本实验的考查,主要考查考生对学科知识的理解,要求考生能够运用化学知识解决生产、科研、生活中的实际问题,集中体现了对考生基本科学素养的考查。
三、对今后高中化学教学的启示
总体上说,2018年的主基调是基础,简单。毕竟是2017年考生用生命换来的,如果没有第8题的妖娥子出现,是非常平淡的一年。但命题的趋势还是可以一见端倪,教学建议如下。
1、一线老师在备考时要多加研究,不要被模拟题牵着鼻子走,比如铺天盖地的传统文化选择题与图像题就没出现。要为考生夯实基础,提升能力,以不变应万变。要避免题海战术,老师们在教学中要加强对题目的揣摩和加工,此次的大题在近几年的各地市模拟卷上均能找到影子,学生平时练习中要注重对错题的标记收集,通过错题归纳总结,要"知其然,知其所以然",积极思考,以提升自己的应试能力。
2、加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教学,夯实基础。从高一、高二的学习中,就开始重视基础知识、基本方法、基本实验、基本原理的理解和落实,注重知识的积累;要特别重视实验教学,重视培养学生的实验技能。在高三复习中挖掘教材中的试题素材,强化主干知识网络的形成和梳理,使知识系统化、结构化。
3、要抓好基本概念、原理的掌握和应用,着力培养学生的学科关键能力。通过分析比较,多角度辨析,掌握概念的内涵外延,原理和规律的本质,在深刻理解和有效应用上下功夫。重视以基础知识为依托的实际应用能力的培养,提升学生的独立思考、逻辑推理、信息加工、自主学习等关键能力。历年的高考热点始终是高中化学中的那些最基本、最核心的内容,纯知识性题目的考查逐渐偏少,取而代之的则是更多的知识应用型题目,因此教学中更应强调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并将化学教学与生产生活实际、科技前沿、社会热点有机结合,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提高学习的积极性。
|